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徐霜玲:真抓實干 一心為民

2022年02月08日17:2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村集體經濟由原來的15萬元一下躍到56萬元,村集體錢袋鼓起來了﹔安裝攝影頭36個和35盞太陽能路燈,有效提升山區村群眾安全感﹔三面光水渠讓全村1200畝農田用水難問題獲解決﹔幾十年的活動場所夢今朝圓……這是岑溪市三堡鎮新安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霜玲為民辦暖心事的成績單。

說起現年39歲的徐霜玲,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她有一種為民服務的孺子牛精神,一心為民,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事跡令人敬佩。

徐霜玲(中)同村干部一起共商村增民富發展大計。覃波攝

打好組合拳 讓村集體錢袋漲起來

新安村位於三堡鎮的南面,分為老安、新安、東安三大片,轄33個生產組,有1222個農戶,4416人,有水田面積1776畝,山林面積22000多畝,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

徐霜玲自2017年8月起擔任新安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制定並實施村集體經濟增收計劃。她深深意識到,隻有村集體經濟增收了,才能為山區村群眾辦些實事好事。

她不但這麼想,而且也這麼干了。2018年以來,她通過黨建引領,帶來黨員群眾全力支持配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並一項項抓細抓實抓出成效。

向村水電站要效益。針對村水電站原來設施落后,設備陳舊,技術低劣,效益不佳的問題,通過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大膽提出整改意見,得到大家的支持后,立即進行技術改造、設備更換等,結果首先告捷。從2018年1月1日起,水電站租金由之前的每年34萬元提高到現在的每年81萬元(村委會與鎮企業辦公室各佔50%),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翻番計劃。

向村集體山場提效益,也是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又一步棋。新安村現有集體山場面積4500畝,過去,由於歷史原因,山場租金較低。面對此狀況,她又盤活村集體山場,借助上級和相關部門的力量,通過協商形式,爭取原山場承包方按上級要求提高租金,結果又奏效,達成共識,簽訂了提高山場租金的協議,從2019年1月1日起至2029年12月31日止,山場租金在原基礎上增加6.24萬元,集體經濟又有所增收。

此外,她又充分利用本村山清水秀且周邊無任何有害樹木的資源優勢,在本村老安片佛沖組引進桶裝水項目,現在生產車間正在裝修中,預計以后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提高5萬元。

隨著一項項增收計劃的實施,村集體經濟收入帶來可喜的成果,截至2021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5.96萬元,比她上任前實現三倍多增收目標,成為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最多的村之一。

實施水渠三面光 農田灌溉老大難問題獲解決

“我耕種有水田近6畝,以前因水渠滲漏嚴重,水渠的水通過甚少,每遇上農耕時節,夜夜三更半夜等水搶水下田,經常為農田用水而爭吵,很不是滋味。現在水渠修好了,不用再搶水爭水了,晚上睡覺都安心了,非常感謝徐支書為我們辦了這件大好事。”新安村村民秦金堅如是說。

原來,新安村有水田1700畝,因原水渠長期失修滲漏,甚至崩爛,一般情況下水都無法通過,一遇上天大旱,村民群眾為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叫苦連天,強烈要求修建好水渠。

針對這一問題,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徐支書,於2020年,通過集體決定,提出從村集體經濟中拿出17.76萬元作為抗旱資金專用款的建議,得到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同意后,每畝補助抗旱資金100元。同時通過上級支持和本村整合,將本村老安、新安、東安三大片的水渠進行三面光水泥硬化建設,利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將高和寬為60厘米,底為60厘米長達4000米的三面光水渠按質量要求進行建設好,讓全村23個生產組,850多個農戶受益,有效地解決1200多畝水田灌溉用水難問題。

幾十年的活動場所夢今朝園

山區新安村幾十年來,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每年的節假日,村裡的文化活動總是靜悄悄的,要參加或觀看文娛體育活動都要到相鄰的村去,村裡的文娛體育活動和精神文明建設曾一度滯后。

針對此狀況,徐支書又亮出新招,下定決心要建設和擁有本村的活動場所,讓村民群眾過上歡樂祥和的節假日。

建活動場所那裡找呢?徐支書帶領村干部通過深入調查,認為在本村的嶺崗、化篤等4個組的晒谷場建活動場最合適。可是這個晒谷場又分到幾個組的每家每戶了,怎麼辦?2018年上半年,徐支書通過深入農戶,上門多次動員,引導相關農戶主動讓出晒谷場搞建設,搞好公益事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得到了大部分農戶的支持配合。雖然有極個別農戶提出不准搞建設,但徐支書並沒有放棄,積極登門拜訪,做好解釋工作,提出搞好活動場所不是你我的問題,而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建好這個活動場所眾望所歸。

一分付出,一分收獲。經過徐支書同全體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和群眾的支持,採取村集體支持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辦法,於2018年下半年,總投資約15多萬元,建成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設有舞台、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並與當年投入使用,使全村群眾都有了自己的活動場所,讓體育愛好者都常態化地開展活動,鍛煉身體,又方便群眾交流,共商發展大計,深受群眾的歡迎。(覃波) 

(責編:陳麗冰、黃昱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