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組織的信任、帶著同事的鼓勵以及家人的支持,王誠岡主動請纓,2018年被選派到西林縣那佐苗族鄉最邊遠的石山村——龍灘村,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開啟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新征程。
王誠岡所駐的龍灘村是那佐苗族鄉五個石山村之一,全村354戶1617人,共轄10個自然屯15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壯、漢、苗3個民族,距縣城有106公裡,3個多小時車程,距離鄉政府駐地也有34公裡。由於當地屬於石山片區,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技術落后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2016年貧困發生率高達52%,大部分群眾都是靠外出務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看到此景,王誠岡下定決心要改變這樣貧窮落后的面貌,讓群眾過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
幫助群眾家門口實現就業穩增收。為了能夠實現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務工就業的美好願景,王誠岡與第一書記農輝白天實地走訪各屯調查研究、晚上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開會討論。幾經周折,不惜犧牲個人的周末休息時間。最后,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龍灘村決定利用粵桂幫扶資金建設減貧帶貧項目——龍灘村食用菌(蔬菜)種植項目。經過多方努力,2019年1月份正式建成龍灘村食用菌(蔬菜)種植項目並順利投入使用。僅當年就獲得集體經濟收入租金1.4萬元,吸納了50多戶貧困戶就業務工,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增收。“今年以來,駐村工作隊安排我到蔬菜大棚務工,每個月至少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兒子申請了扶貧小額貸款在家發展養豬產業,兒媳婦到廣東務工,年底收入有好幾萬元。感謝村裡的工作隊。讓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西林縣那佐苗族鄉龍灘村新寨屯脫貧戶羅金玉感激的說到。
完善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提供保証。龍灘村山多地少、無產業、路不通,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和促農增收的瓶頸。為實現生產道路通到田間地頭,王誠岡充分利用后援單位的項目開發優勢,積極與單位主要領導匯報、請示,為龍灘村爭取到了兩條生產道路項目和水櫃建設項目。申請到項目后他又與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積極協調項目用地。經過后援單位縣發展和改革局的幫扶下,共投入60多萬元建成了龍浪屯、龍徠屯兩條生產道路項目和14.5萬元的街上屯水櫃工程項目,解決了群眾生產道路和產業用水不足等難題,為群眾發展甜玉米及水稻種植提供了重要保証。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群眾增收致富。駐村后,如何發展產業?如何管理?沒有技術?是困擾王誠岡及工作隊、村“兩委”最現實的問題。在深思熟慮之后,王誠岡主動請纓,他向村“兩委”班子、工作隊提出了組織帶領貧困戶外出學習考察的想法。經過討論后,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想法。2018年5月,王誠岡親自帶領2戶貧困戶到南寧橫縣進行考察學習水果、玉米等產業種植技術。同時他還邀請了橫縣鑫源合作社的技術人員一同返回村裡進行技術指導跟蹤幫扶,並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王誠岡親自幫助貧困戶購買種子、化肥和抗旱水箱等物資。僅當年就成功發動6戶貧困戶發展甜玉米種植20畝,當年收成約4萬斤,獲利5萬余元。進一步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實現了產業脫貧一批。
幫助群眾挪“窮窩”實現安居樂業。龍浪屯是龍灘村貧困程度最深的屯,全屯總人口20戶103人,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高達100%。水、電、路均不通,成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典型代表。經過多方努力,2018年2月龍浪屯群眾挪出了“窮窩”,順利搬進了漂亮的安置房,實現了安居夢。但搬遷入住后,能否穩得住,讓群眾有歸宿感?是王誠岡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最擔心的事。要想穩得住,必須跟進后續幫扶,王誠岡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我來講”“走百村進萬戶”“強基層、補短板”“開展八個一活動”等,宣傳黨的好政策,讓更多好政策惠及搬遷群眾。且繼續跟進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幫扶,目前該屯安置點已成為了貧困群眾的新歸宿,貧困群眾有了強烈的獲得感和心靈的依托。“我們從山旮旯搬到漂亮的新房,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這裡條件好,交通又方便,工作隊還為我們提供了就業信息、就業崗位等服務,讓我們安心的穩定下來。”該縣那佐苗族鄉龍灘村龍浪屯安置點脫貧戶陶有文激動地說。
正因為有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默默付出,貧困群眾才有了脫貧致富新希望。經過努力,2019年龍灘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實現7戶33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75%。目前,該村貧困發生率實現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以前不到3800元到現在的8000元以上。
由於王誠岡工作踏踏實實、兢兢業業、求真務實,得到了派出單位領導及鄉黨委、政府領導的認可和群眾的擁護。2020年6月,王誠岡榮獲“百色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優秀工作隊員”榮譽稱號。(韋素雪 羅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