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山新市民的幸福新生活

【查看原圖】
——大化瑤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走筆
搬遷群眾在達吽小鎮美食街道營業。韋哲攝
搬遷群眾在達吽小鎮美食街道營業。韋哲攝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11月20日16:10

“聽說大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做得好,沒想到做得這麼好!”走進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江安置區,不少游客發出慨嘆的聲音。在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戶出山入城找到立命之本、發展之道,美好的生活正在上演著。

大化縣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的6387戶28827貧困移民脫離土地之后住得穩、能發展、可致富?

打造特色小鎮,讓搬遷群眾居景區創富業

大化古江安置區的達吽小鎮,每晚燈火輝煌、流光溢彩,易地扶貧搬遷戶覃慶妹在小鎮的美食街擺攤售賣的油饃,是老家貢川鄉的特產﹔來自乙圩鄉的搬遷戶覃美英,因為要照顧孩子和身體多病的母親她沒有外出務工,晚上擺攤賣玩具和飾品,每天也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

再看看小鎮那富有民族特色的酒樓、美食廣場、酒吧街風情購物街,以及安置樓一樓的眾多商鋪,旺盛的人氣,彰顯蓬勃發展的生機。

大化縣把達吽小鎮作為AAAA級景區打造,並實施美食驅動戰略,打造“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中國綠色食材基地”及眾多名宴名菜,贏得眾多美食店到小鎮營業,吸引八方賓客前來享受舌尖上的美味,領略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和獨特的布努瑤族風情,為移民創業就業、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大化易地扶貧搬遷古江安置區移民60多歲的鄒啟豐在板升鄉弄系村老家才有1.4畝耕地,每年種植的糧食青黃不接,所住的老房也已經搖搖欲墜。搬遷之后,鄒啟豐一家5口得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享受到政府這麼好的政策、這麼好的創業平台,我怎麼不感激呢。”鄒啟豐說,“我現在與老伴在樓下開的‘大運百貨’,月收入最少的也有800多元,超過了在老家一年打下的糧食收入。”

如今,達吽小鎮夜經濟風生水起,成了“產、城、人、文、景”有機結合的布努瑤特色風情小鎮,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

搭建適宜平台,讓搬遷戶平均1人以上實現就業

古江社區的生態民族新城農民工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負責人介紹,入駐置業的多家企業,享受政府兩年免租、水電費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等系列優惠政策,承接搬遷群眾轉移就業,讓他們走出田間地頭,走進扶貧車間,實現市民身份的轉變。

在大化拿銀安置點,大化黨委政府也是打造了就業創業基地。已引進大化旺成玩具有限公司及東鑫電子廠入駐創業。公司總經理黃金色介紹,在公司上班員工共2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8人,新進廠的員工第一個月的保底工資為2200元,技能熟練之后,計件工資可達到4500元。

安置區的搬遷戶黃炳重,2020年不再外出打工,他在旺成玩具有限公司上崗就業。“既可以照顧生病的父親,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收入。”黃炳重非常感激。

在集鎮和公路邊的安置區,大化縣以購買商鋪、設立工藝品加工區,成立種養合作社等方式解決移民搬遷后的就業和發展生產問題。

據大化移民安置局統計,大化縣16個搬遷安置點,共規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42個,包括手工藝加工業,沃柑種植,肉牛、七百弄雞、七百弄山羊養殖等,可創造就業崗位21369個。全縣貧困搬遷戶勞動力13179人,已實現就業12288人,有勞動力且有就業意願的搬遷家庭戶均1人以上實現就業。

盡力溫馨服務,讓搬遷群眾安身舒心

“在這裡,我住得舒心,感到暖心。”落戶大化民族新城的雅龍鄉鎮西村村民唐香娥笑著說,以前在物質匱乏的深山裡,上街賣個生活必需品,要爬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現在樓下便是農貿市場,還有飯店、百貨店、文具店以及許多學校,生活極為方便。

大化移民安置局負責人陸生善介紹,各安置點還配套建設了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警務室、醫務室,並開設扶貧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保障群眾安居樂業。

社區各項管理服務也很到位。對已入住的建檔立卡貧困搬遷戶,縣裡給予辦理三個月的過渡期生活補助,每人每月補助300元。對暫時無就業和產業支撐導致生活困難的,可在遷入地申請6個月的城市低保救助。並免交2年且第3年減半收取物業管理費。執行網格化管理,安排包點人員、包片區負責人、樓棟管理員,不定期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文明公約培訓活動;舉辦各種文藝展演、競技比賽及鄰裡節活動等,為搬遷群眾搭建溝通交流的平台。

同時,強化志願服務。在古江安置區青少年打造綜合服務平台,開展了“暖心易安”愛心禮包發放活動及安心義診等愛心活動。古江社區還設立扶貧飯堂,為安置區的殘疾人士、喪失勞動力人士、70歲以上留守老人免費提供就餐服務。

完善的設施和暖心服務,讓搬遷進城的群眾無“后顧之憂”,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幸福和無限希望。(韋哲)         

分享到:
(責編:劉佳、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