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食"成金助脫貧

【查看原圖】
 ——大化縣實施“美食驅動”戰略的生動實踐
圖為大化“壯瑤大席”。大化縣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大化“壯瑤大席”。大化縣委宣傳部供圖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10月13日10:37

“壯瑤大席”是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一塊金字招牌!壽鄉芙蓉魚、粉蒸魚卷、魚羊鮮餃、農家手抓羊蹄、七百弄羊扣、九裡香茶雞……88套佳肴,118個菜品,光聽菜名就能讓人胃口大開。

有人說,大化人的嘴巴越來越“挑”, 餐桌上的食材,有越來越多可以說道的講究,“食”的供需兩端產業鏈,激出產業扶貧的火花。

“民以食為天,‘天大的事情’一定可以做成一個產業,一定能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說。計熟事定,舉必有功。就這樣以“食”為業的大化“美食驅動”戰略應運而生。

“一隻土雞”成大業

9月11日,大化七百弄鹽焗雞下線生產。原本養雞隻為下蛋吃肉的群眾,怎麼也不相信,自己家養的土雞竟可香聞四海,味達三江。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食物就像指紋一樣獨特。七百弄雞,便是大化眾多扶貧產業裡“一樹花紅”。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要實現特色化發展目標,就要有特色化發展的基礎條件。所幸,這樣的基礎條件大化從來不缺。

2016年,大化從七百弄的一隻土雞入手。將七百弄雞作為大石山區貧困群眾脫貧的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和大力發展﹔2017年,七百弄雞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2018年評上廣西十大“好吃雞”之一﹔2019年,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求是》雜志刊發署名文章《精准脫貧調研手記》裡寫道“脫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大化縣七百弄雞品牌越來越響……”

興一業,帶一片,富一方。一隻平凡的七百弄雞,大化做成了助推大化脫貧致富的大產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七百弄雞越過千萬重關飛上代表委員們的餐桌。“大化味道”香溢京城,成為消費新寵。

因山而美,因水而秀的大化,與其不可復制的獨特自然環境,加上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豐富多彩的瑤族文化,蘊育了具有大化印痕的生態食材,成為令人向往的康養福地、美食天堂。

大頭魚、七百弄山羊、七百弄雞、旱藕粉、黑豆、高山白玉薯……這些堪稱平常的食材,在大化人的餐桌上,玩味的花樣越來越多。魚羊韭鮮湯等特色名菜以及“壯瑤大席”、壯族土司宴等特色名宴,從口感、品質,到安全、營養,大化人對餐桌的改造不曾停歇。

“美食驅動”戰略實施以來,大化縣引起的新一輪農業革命——打造系列高端生態農產品和富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帶動了扶貧產業大發展。2016年以來,該縣先后有七百弄雞、七百弄山羊、大化白玉薯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証。“瑤香裡”牌大米、“九娘河”牌沃柑、“金沃妙果”牌沃柑成功通過富硒產品認証。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已達26個,先后榮獲了“中國綠色食材基地”“全國生態食材示范基地”稱號。

實際上, “美食驅動”戰略拉動著“舌尖味蕾”背后,從種養到銷售上市的產業鏈條遷移,推動著扶貧產業供需市場的消費節點升級。

“大化味道”助脫貧

夜晚的紅水河畔,燈火通明,黑夜沒有熄滅大化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熱鬧的街道上,美食餐飲店裡傳來人們的嬉笑聲。老板在熱情地招呼客人。這是大化瑤族自治縣達吽小鎮的夜。

“美食驅動”戰略成為扶貧產業融合發展的引擎。大化通過康養美食產業,借助紅水河的品牌和資源,做深做透並拉寬產業鏈條,帶動食材種養、產品加工、分級、包裝、倉儲、冷鏈物流、營銷等各環節的工作,實現區域內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形成多點支撐的旅游產業格局。隨著大化奇石美食文化園、達吽小鎮、夜街、水岸廊橋等旅游井噴局面的形成,實現了美食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2018年以來,全縣飲食店已發展到1331家,新增從業人員3500余人,相當於成功創辦了3家大型企業。

“美食驅動”戰略提振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七百弄布努人家農家樂女主人藍芳靈透露,每年10月至次年元月,布努人家每星期要向村民收購8頭以上黑土豬,其余每星期至少收購兩頭。去年銷售黑土豬近200頭,並銷售七百弄雞達4000多羽,銷售黑豆、紅豆、黃豆達15萬斤。

通過依托資源優勢,以美食為媒不斷推動現代特色農業、新型工業、全域旅游業、餐飲住宿業、電商產業的聯動融合發展,特色農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板升鄉副鄉長花全樹介紹,過去該鄉生產的白玉薯大部分用來喂豬,現在市場上已賣到一斤四五塊錢。去年,板升鄉弄郎村等3個村種植白玉薯2000多畝,畝產超過1800公斤,白玉薯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大“利器”。白玉薯的華麗“轉身”,得益於大化全力實施的“美食驅動”戰略。

隨著“美食驅動”戰略成果不斷顯現,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的美食產業,給予干群極大的啟發和鼓舞,激發了干群投身干事創業的活力,激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每天晚上達吽小鎮都會出現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的景象,‘夜經濟’日益紅火。今年‘五一’黃金周,安置點就接待游客8萬多人次。”大化達吽小鎮運營中心程卿說。

達吽小鎮以美食為媒,將易地扶貧安置與新型城鎮化、旅游有機結合,目前已成為河池市最富創意、游客最多、人氣最旺、就業最方便的安置點。

9月19日晚上,在達吽小鎮,貧困戶貢川鄉覃慶妹在忙碌地制作家鄉美食——貢川油饃。她說,今年五一,她開始在小鎮擺攤,“不收攤位費,每個月收入2000元左右,挺好!”

與覃慶妹相隔不遠的攤點,百馬鄉永靖村六七屯搬遷的村民李桂成夫婦正在忙碌的給游客打包小吃,由於小鎮人流不斷增多,生意日益紅火,夫婦月收入3400多元。

七百弄鄉弄雄村佳禽養殖合作社主人藍志平,每月為群眾供應雞苗7千余羽。2019年,藍志平共出欄七百弄雞3.7萬余羽,供應雞苗8.6萬羽。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南寧、百色客商以每公斤60元的價格,都訂購不到七百弄雞。“七百弄雞品質好,一些客商想長期批量訂購,但我沒法簽訂。因為我們的產量不夠多,而縣內的美食店、酒樓需求量很大。”藍志平說。

“美食驅動”動人心 

以“吃”為業,以食興縣,撬動縣域經濟長足發展,大化在實施“美食驅動” 戰略中,找到了破解大石山區的產業扶貧的方法和路徑。

經過4年多的努力,大化以“美食驅動”戰略的牽引帶動,構建產業發展鏈,挖掘營銷渠道,全力推動扶貧產業的穩步發展,以七百弄雞等生態食材為原料的康養美食,聞名區內外,知名度越來越高,產品暢銷南寧、北上廣等區內外市場。

“大化味道”的聲名鵲起,使大化人氣不斷增加,四面八方貴客涌入大化大飽口福。美食驅動帶來旅游業大發展,推動了旅游扶貧、消費扶貧。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 277.59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34.91億元﹔旅游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0%。

美食融匯獨特的民風民俗,是展示 “美食之鄉”風採的一扇窗,光自己“吆喝”不行。大化縣深挖當地美食文化,打造大健康美食品牌,通過舉辦美食大賽、舉辦生態食材展示展銷會、制定美食制作地方標准、鼓勵挖掘壯瑤民族傳統美食、推出系列名菜名宴——“壯瑤大席”榮獲“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名宴”稱號,打響了“北有滿漢全席,南有壯瑤大席”的名聲。

2019年壯族“三月三”,大化舉行中國民族美食大聯展、康養美食文化節、大化生態食材展示展銷會等活動,吸引全國30多個民族群眾的熱情參與,大家帶來了數百種特色美食。

一“吃”驅動,一興百興,品牌、資金和人流熙熙而來。大化立足“美景、美食、奇石,養心、養生、瑤鄉”資源優勢,在全力打贏極度貧困殲滅戰中,提出“美食驅動”差異化戰略發展理念,以“美食”為引擎,以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為抓手,通過第三產業驅動特色農業、新型工業以及全域旅游的大融合大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提高城鎮化水平,從而實現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黃煉)

分享到:
(責編:王芳、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