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江9月22日電 “想致富,先修路。”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廣大農村地區脫貧致富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地處桂北山區、交通不便,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該縣堅持把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作為改善民眾出行,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以往落后的農村呈現出了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新氣象。
一條高速路帶來農村新變化
“凌晨五點多鐘就要從家裡出發,趕往縣城賣茶葉,晚了茶葉就賣不出好價錢了。”家裡開辦茶葉加工廠的獨峒鎮八協村黨支書梁永杰一邊回憶當年的情景一邊說。八協村距縣城40公裡,去一趟縣城要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1個多小時。2017年底,廈蓉高速公路黔桂段正式通車,獨峒鎮高速出口站設在八協村座龍屯,八協村成了交通要道,半個小時就能到縣城。“現在每半個小時就有一趟公交車,不用擔心茶葉賣不出了。”說起改善交通后的好處,梁永杰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公路通,百業興,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八協村茶葉產品也越來越暢銷,2019年成功注冊了“八協紅”茶葉商標,打造500多畝“八協紅”茶葉示范基地。村裡的高山稻魚、土雞、土鴨也順利實現了外運,進入市場。“今年在茶園養1000多隻土雞,已經賺了2萬多元,下一批到中秋節的時候就可以賣了,預計收入可以達到5萬多元。”貧困戶歐月廣自豪地說。
一條通村路帶來就業保障
穿針引線、打結剪線,動作迅速而熟練。在富祿苗族鄉培進村皮鞋扶貧“微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為新到的皮鞋縫線。“鞋子縫好線了,拿來驗收,沒有問題就可以裝貨發回原廠了!”在驗貨現場,負責人楊榮華邊檢查邊說。楊榮華是培進村2019年脫貧戶,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10年前,培進村還沒有公路,發展落后,村民隻能外出謀生,楊榮華也去到廣西桂平威漢皮鞋廠務工。2009年,村裡通了砂石路,2015年完成硬化。通村公路開通后楊榮華與廠家合作在村裡辦起了扶貧“微車間”,承接皮鞋縫線。“現在廠家可以直接開車到村裡送貨和收回產品。”寬闊的村屯路,為培進村村民帶來了就業保障。目前,該村扶貧“微車間”直接帶動150戶農戶就近就業,其中貧困戶96戶。
近年來,三江穩步推進全縣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切實改善群眾出行條件。截至目前,全縣15個鄉鎮均修通了油路或水泥路,170個行政村(社區)全部通了公路,通達率為100%,全縣等級公路總裡程達到1056公裡。
一條產業路帶來產業興旺
平坦寬敞的產業路兩旁樹木隨風搖曳,路上車輛暢通無阻,路邊的木耳種植基地裡,農戶正在採摘木耳……這是筆者在同樂苗族鄉良沖村看到的場景。“以前都是崎嶇蜿蜒的山路,犁田靠牛,運輸靠馱。”良沖村帶富黨員楊子靜感慨道。為解決因交通不便制約產業發展的老大難題,縣扶貧辦積極推進扶貧產業路修建,將產業路建到了田間地頭,良沖村這條產業路也於2015年修建通車。“以前從寨子到基地要走一個多小時,現在開車15分鐘就到了,採摘下來的木耳能及時運送出去,保証新鮮。”楊子靜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便捷的交通,以“合作社+黨員+貧困戶”的模式帶動52戶貧困戶發展木耳種植。“我種植有2畝木耳,預計今年可以增收4000元。”良沖村貧困戶張建功高興地說。除了木耳,良沖村的香菇、靈芝等產業也發展興旺,目前該村有香菇基地10畝,靈芝基地10畝,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據了解,截至8月底,三江已投資26910.92萬元新建扶貧產業路241條,新建產業路裡程1037公裡,項目覆蓋145個村,有效帶動51.8萬畝產業發展,受益群眾達7.52萬戶33.53萬人,其中貧困群眾1.88萬戶8.37萬人。
“三江縣城兩小時車程內就有桂林機場、貴陽機場,從三江南站乘坐高鐵到廣州隻需3個半小時。”三江侗族自治縣縣長蘭美清介紹,以高鐵、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骨架,農村公路為“主動脈”,產業路為“毛細血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已初步形成,有力助推三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鄧新、楊慧宇、蘭澤兵、吳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