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襲,在青山綠水間

【查看原圖】
——二七四隊平果沉積型鋁土礦普查項目走筆
地質技術員在觀察岩心。杜小品攝
地質技術員在觀察岩心。杜小品攝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09月08日16:14

從1986年至今,作為鋁土礦勘探主力隊伍之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二七四地質隊,在桂西大地上就先后實施了多項大型鋁土礦勘查工作,施工的井探數以萬個,完成井探進尺近30萬米,累計探獲5億多噸鋁土礦。地質技術員敢想敢干,敢闖敢試,奮發圖強、刻苦攻關,他們拼搏的汗水澆灌出了累累碩果,也收獲了無上的榮譽和社會的肯定。

當前,廣西鋁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鋁土礦資源卻不斷減少,且已查明的堆積鋁土礦已基本完成配置,目前仍有多家鋁企業等待配置鋁土礦資源,因而急需新增查明一批鋁土礦資源,提高鋁產業資源保障能力。2020年,廣西再度開展鋁土礦“找礦大會戰”,作為找礦大會戰的主要承擔單位,廣西二七四地質隊的地質技術員再次踏上桂西這片紅色沃土。

一天至少五升水

盛夏七月,驕陽烈日。早上7時50分,太陽已經升起老高了,陽光如同薄霧一樣“籠罩”在每個人身上,沒有衣服遮蓋的地方裸露出的皮膚立刻就感覺火辣火辣的。

將近一個小時的顛簸后,車子終於停在工作區旁的空地上,項目技術負責尹本純跳下車子,“咚咚咚”地灌了一通自帶的飲用水后,小心翼翼地把他那5升容量的大水杯放入地質包裡面,拉好拉鏈,習慣性地用手按了按地質包。這個大水杯一次可以裝5升水,這是他這一天下來需要消耗掉的最低飲用水量。

項目部的地質技術員都自帶有這麼一個水杯,雖然形狀各異、顏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基本上一次能裝5-6升水,能保証每名地質技術員每天野外工作時的最低飲用水量。”尹本純笑著說。“如果野外烈日暴晒、氣溫更高的話,或者地質技術員工作強度較大,這麼一大杯的飲用水還是不夠用的,需要到通勤車補充用水。”

但是地質技術員卻不舍得花費時間來回跑一趟補充用水,他們盡可能合理地安排飲水的時間和次數,確保在高溫烈日下野外工作時人體所需的用水量,他們把時間都花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上,希望能夠搶在上級要求的時間前,盡快提交野外工作成果。

“別看地質技術員每天都喝那麼多水,他們在野外能排尿的機會並不多。”二七四隊專職安全員龐安君說,“因為喝下去的水,都通過汗液排出去了!”

兩個包子湊一餐

二七四隊平果沉積型鋁土礦普查項目駐地在平果市區,距離那端礦區、教美礦區、太平礦區新圩南礦段這三個野外工作點基本上都有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地質技術員每天早上8時前要准時乘車出發,大概9時左右到達工作區,即開展一天的野外工作。

通勤車駛離項目駐地,在市區內行進的過程中,每輛通勤車都要先去往一個地方——包子店。這是項目部進駐平果市以來,地質技術員每次出野外都要先去“報到”的地方,這也成了司機與隊員達成的一種默契。“基本上每天都這樣,不需要特意囑咐司機師傅,他們就會主動尋找售賣包子或者面包的鋪面。”黎家龍說。

由於項目駐地與野外工作區距離相對較遠,從工作區往返駐地一次基本上需要花費2個小時左右。為了把花在路上的時間節省下來,盡快推動項目工作開展,地質隊員除了每天出野外前在駐地用過早餐,晚上結束野外工作返回駐地吃晚飯外,午餐基本上隻能在野外簡單解決。

時值高溫酷熱天氣,如果早上把飯菜裝進飯盒帶到野外,經過一個上午的“悶烤”,飯菜容易變質發餿。同時,考慮到地質隊員每天都要在野外長時間攀爬行走,為了減輕背負的地質包重量,大家都不願意多增加額外的“負擔”,簡單、輕便,相比於不容易下咽又需要消耗更多飲用水的面包,包子就成了大家野外工作時,“應付”中午這一餐的必備“便當”食品。

“剛開始,還覺得非常好吃。因為野外工作體力消耗大,中午一餐基本上都能吃掉6-7個肉包。”地質技術員曾維寧說。“但是連續一兩個月每天都吃包子,都會膩的。一開始隻能換著各種餡的包子吃,后來慢慢吃不下了,一餐隻能吃掉4-5個,再后來隻能吃2-3個。”

“現在看到包子,即使表面上沒有什麼反應,但是胃裡還是會有一種隱隱約約‘難受’,就像是人雖然還能勉強接受,胃卻受不了了,它在‘反抗’!”地質技術員柏治安風趣地解釋長期吃包子的感受。

衣服時常挂鹽霜

“我們現在穿上身上的工作服,基本上用不了一年就會褪色、發舊、破爛。”曾維寧一邊忙著手頭上的工作,一邊告訴筆者。按照項目部要求,地質技術員在野外作業,需要統一穿戴地質工作服。

入夏以后,炎熱酷暑包圍著整個平果市,即便是室內整理材料這樣不耗費較大體力的“輕鬆”活計,如果不開電風扇,人也會熱得受不了。更別說在野外山嶺中來回穿梭攀爬、高負荷、高強度開展工作的地質隊員了。“我們背負的地質包重量基本在5公斤左右,手上還要拿著一把地質錘。由於山高林密,引路的地質隊員還要准備一把長柄的鐮刀,隨時劈開荊棘雜草開路。”尹本純介紹。

平果地區屬於喀斯特地貌區,大部分的山體陡峭且石頭密布,野外極少有高大喬木,基本上都被低矮灌木、荊棘叢覆蓋,大部分時間,地質隊員要從布滿鋒利石頭和陡峭的山體穿過。猛烈的太陽照射在每個人身上,烘烤著地面上的所有動物、植物。

“每天早上九點多來到工作區,從開著空調的通勤車下來,一股股熱浪就會迎面吹來,頭上瞬間就會浸出細密的汗珠。”曾維寧說,“一天下來,身上幾乎就沒有干透過。衣服被汗水濕透后,經過太陽烘烤,熱風吹拂,汗水再繼續浸濕,太陽再次烘烤,熱風再吹拂,如此不停循環反復,到下午休息的時候,就會發現衣服上有一層白白的鹽霜。這是含有鹽分的汗水經過不停的蒸發、補充、蒸發后形成的鹽的結晶,就跟用海水晒鹽是一樣的道理。”

為國找礦不言苦

皮卡車在許久無人通行的泥濘山路上顛簸前行,兩側茂密的灌木枝條不斷地剮蹭著車身,響起了一陣陣嘈雜的聲音。下坡、上坡、拐彎,85后司機張遠昌熟練地轉動著方向盤,手腳嫻熟配合著,他忙而不亂,冷靜處置著不同的路況,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他是今年初剛入職的司機,到單位報到后不久,就被安排到平果鋁土礦普查項目部,每天跟隨地質技術員早出晚歸,負責迎來送往和隊員的通勤保障工作。在平果那端礦區、教美礦區、太平礦區新圩南礦段共計61.28平方公裡的工作區,每一條通往工作地點的道路,張遠昌都爛熟於心。

“平均每天要跑100公裡以上,多的時候達到200公裡,而且山高路窄,礦區道路路況十分不好,長時間開車對人的體力和精力消耗非常大。”張遠昌說。即使這樣,他依然堅守崗位,確保地質隊員用車出行的順暢,為項目早日完工努力工作著。

今年已經56歲的採樣工人李少杰,從事地質採樣工作幾十年,有著一雙靈巧的大手和對待工作十分認真、細致和追求完美的品質,深受隊員尊重。他剛從北海返回項目部。黎家龍說,他是在採樣的時候,突然感覺身體腹部位置疼痛難忍,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檢查發現是結石,返回北海做了碎石手術並稍作休息后就返回項目部繼續工作,前后花了不到10天的時間。“他放不下這邊的工作,怕耽誤工作影響項目進展。”

被隊員親切稱為光叔的潘洪光,是一名老司機師傅了。年輕時當過兵的他,說話做事干脆利落,很受隊員們愛戴。今年初,光叔的妻子突發疾病住院治療,在家照顧一段時間后,他請了護工幫忙護理仍在住院的妻子,跟在念初二的女兒道別后,五月初就到項目部報道,一干就是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至今他還沒能回家看一眼。他說,不能因為個人的困難而耽誤了整個項目的進展,個人困難能克服的盡量克服,不能克服的想辦法也要克服。

尹本純自五月初到項目駐地報到后,將近三個月還沒能回過一趟家。他三歲的兒子經常在微信視頻聊天的時候問他:“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看我呀!”每次聽到兒子這稚嫩的聲音,他總是強忍著不讓早已噙滿眼睛的淚水滾落下來。

……

項目部的地質技術員以80后為主,他們大部分都已結婚成家,上有老、下有小。長期遠離家鄉,既不能時常堂前盡孝,也不能常常陪伴妻兒,家裡大事小情都無暇顧及。有的隊員出來以后,好幾個月沒辦法回家照顧,父母妻兒成了他們最惦記的人。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把對家庭、對父母妻兒的思念,化成認真、專注工作的源源動力,爭取早日完成項目野外工作,用找礦成果報答家人的支持。他們不喊苦、不說累,精誠團結,在各自的崗位上奮發進取,盡力盡責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助推項目工作早日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杜小品 張錦玉)

分享到: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