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脫貧攻堅添翼加速

【查看原圖】
——忻城縣農民科學養蠶觀察記
工作人員在六納村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操作自動喂蠶機。羅桂恆攝
工作人員在六納村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操作自動喂蠶機。羅桂恆攝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08月31日17:48

“喂,喂,藍阿姨,濕桑葉先拿到門口晒干,沾泥土的葉子也要洗干淨晒干才能喂蠶。”8月28日上午,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藍利香剛從地裡扛回一袋大大的桑葉放在客廳角落,一口水都還沒喝,就打開袋子把桑葉挖出來,准備洒向嗷嗷待哺的四齡蠶時,牆上的對講器便響了。

“科技員眼睛很亮,監控、指導非常到位。”藍利香說,今年上半年蠶繭價格偏低,但她隻養3批蠶虫也有3800元收入,這全靠科學技術來幫忙。

“你看科技員的眼睛就在上面,我有什麼不懂就對著對講器請教他,不用出門就能解決問題了。”藍利香說,科技員的眼睛就是安裝在她家客廳牆上的那個監控探頭,監控探頭下面還安裝著對講器和溫濕度器。藍利香向筆者一一介紹她家科學養蠶的新設備,仿佛很有自豪感。

在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和藍利香一樣家裡安裝監控探頭等科學養蠶新設備的還有40多戶。這些農戶就是六納村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所使用的養蠶“智慧雲”平台專家在線指導的重點對象。

今年初,為促進全縣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忻城縣引進了廣西匯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桑蠶研究高校河池學院的校企合作成果,在紅渡鎮六納村建設了一處佔地8.6畝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該基地以“智慧雲”平台為技術支撐,把實時監控、室溫監控等設備安裝到蠶農家裡,由平台的專家團隊對標准化基地蠶房實行每天12小時實時監控。同時,隨時察看蠶農在家裡的養蠶流程,適時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蠶農提高養蠶技術,確保蠶農增產增收。

走進六納村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自動清洗桑葉機、自動喂蠶消毒車、自動上簇架、半自動快速取繭機、全自動水帘空調、標准化中蠶飼育蠶房、上通風加全通透式大蠶房……科技養蠶的影子處處可見。

“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養蠶就不同,喂蠶、消毒、取繭樣樣體現新技術,方便又輕鬆。”一位大姐一邊操作機器切桑葉,一邊跟筆者聊天,快樂溢於言表。

“示范基地主要培育1至4齡蠶,提供給農戶的全部是標准的4齡蠶,成活率提高至少30%,而且隻需要飼養6天即可上蔟結繭。”六納村主任周波介紹說以前採用傳統養蠶方法,有的農戶一分錢不賺,隻賺一堆蠶糞。今年實施標准化新技術,蠶繭質量提高一倍以上,盡管受疫情影響,蠶繭價格沒有往年高,但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絲毫不減,全村90%的農戶都選擇種桑養蠶。

據了解,忻城縣科技扶貧覆蓋全縣12個鄉鎮61個貧困村。2019年,選派科技特派員37名,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352人,組建科技扶貧服務隊130支,推廣新品種 13個,推廣新技術14項、新設備18套,解決技術問題23個。自治區扶貧考核各項工作任務指標均已超額完成。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人民生活賴之以好。”近年來,忻城縣依照“政府牽頭、科技引領、產業支撐、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全縣扶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縣已實現56個貧困村112715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57%。科技創新,正逐漸成為忻城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強大助推力。(藍艷青 黃雪蘭)

分享到: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