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開啟垃圾分類新模式

“識別碼智能回收”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

【查看原圖】
盛天茗城小區有害垃圾投放點。蒙釗鈞攝
盛天茗城小區有害垃圾投放點。蒙釗鈞攝

8月18日上午,多家媒體走進盛天茗城小區、聯發尚筑小區和廣西藍德再生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經驗的有關情況。

智能回收可回收物,定時定點投放生活垃圾

盛天茗城小區位於南寧市青秀區,於2016年作為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之一,2019年2月正式開展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改造、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小區內設有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包括文宣類和游戲體驗類。通過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居民能夠更輕鬆簡單地學習生活垃圾分類知識。

盛天茗城項目經理辜榮裕介紹,該小區在今年7月底建成了精靈回收智能驛站。居民收集識別好可回收物,通過掃碼進站,掃碼取袋,貼上識別碼,將袋子統一放到貨架上,再由有資質的收集方來取。收集方經過消毒等一系列環節,過秤后,按市場價以現金或積分形式返還給投放居民。像冰箱這樣的大件可回收物,則需要居民提前預約收集方取件。通過識別碼式的智能回收,居民能夠更快地投放可回收物,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為提高居民投放的自覺性,驛站內安裝了攝像頭。

為了滿足居民定點定時投放生活垃圾的要求,該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點由亭子改造成屋子的形式,投放點允許的投放時間為上午7-9點和下午7-9點。因此,辜榮裕認為投放點的選址很重要。督導員譚玉嫦介紹,他們通過上門走訪、聽取居民意見的形式,確定了生活垃圾分類點的選址。

垃圾分類新模式,智能掃碼可溯源到每個家庭

聯發尚筑小區位於南寧市興寧區那考河片區,從2019年10月開始實行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化。該小區配備垃圾分類專業化團隊,運行專業垃圾分類軟件管理體系平台,發放居民分類環保積分卡,安裝智能發袋機、智能兌換機、智能回收箱等智能設施設備,建造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核心的一個溯源體系數據軸,提高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水平。

據南寧市興寧區垃圾分類辦工作人員潘亭介紹,聯發尚筑小區居民素質高,參與度和配合力高。因為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在前期做了大量宣傳和引導工作。

該小區的廚余垃圾有專用的可溯源袋子來裝,袋子需要到樓下的智能發袋機掃碼免費領取。每戶居民一個月領取一卷30個袋子。袋子不夠用的住戶可以用積分通過智能兌換機來換,積分積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換取油、鹽、零食和飲料等日常生活用品﹔居民可通過向智能回收箱投放可回收物獲得積分。“每個垃圾袋子上都印有二維碼。”督導員稱,如果發現有居民沒有正確分類廚余垃圾,桶前督導員則會打開袋子進行二次分揀,正確分類后再進行投放,並根據二維碼溯源到具體家庭,上門入戶一對一宣傳,告知他應該怎樣正確分類。

據小區的桶前督導員陸女士介紹,疫情期間他們不能上門,所以現在這段時間,他們每家每戶地上門宣傳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如何使用廚余垃圾袋等垃圾分類的知識,並提醒居民每個月到智能發袋機領取袋子。

據悉,聯發尚筑小區共配備專業化服務團隊8人,垃圾分類投放點位36個,智能發袋機、智能兌換機、智能回收箱等設備共7台,分類環保智能卡2000張。目前聯發尚筑小區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溯源體系,居民的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80%,分類准確率達到80%,共處置可回收物22.1噸。

餐廚垃圾應收盡收,助力垃圾分類工作開展

廣西藍德再生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從2012年7月負責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特許經營項目建設,並負責餐廚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置工作。項目分三期建設,一、二期已完成建設投入運營,三期籌建中,計劃2020年底完成。目前一期和二期項目已投入運行,截至2020年7月,已簽訂收運協議並納入餐廚廢棄物統一收運體系的單位近7000余家,餐廚垃圾廢棄物累計處理量43.30萬噸。

三期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增設2條廚余垃圾處理線和1條餐廚垃圾處理線,及配套厭氧系統、污水處理系統、除臭系統、發電系統和收運系統。三期改擴建將圍繞“特色主題化”建設,同時將對一、二期的環保安全設施全面升級,提升生產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三期建成后,項目設計規模為有機廢棄物(餐廚垃圾、廚余垃圾)1000噸/日、廢棄油脂42噸/日,採用業內成熟穩定的“預處理+厭氧發酵+沼氣發電”處理工藝,其中預處理採用自主研發的生物質分離器、磁選機、風選機等分選技術,實現油、水、渣分離。

項目建成后,項目服務可覆蓋南寧市居民小區、公共機構和餐飲企業、食堂等地方,收運廚余垃圾400噸/日,餐余垃圾600噸/日,油脂42噸/日,全面實現南寧市餐廚垃圾的應收盡收,助力垃圾分類工作開展。(蒙釗鈞)

分享到: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