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果遂鎮古樓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村“兩委”班子個個比學趕超,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工作當中,他們所起到的作用得到當地村民的一致認可。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古樓村順利完成脫貧摘帽任務,2019年脫貧108戶356人,貧困發生率0.62%。
一張地圖一份責任
“這一戶已經脫貧了,我們去走訪看看脫貧后他們家的產業發展狀況。”5月7日,古樓村駐村第一書記藍春承和其他工作隊員、村“兩委”班子一道按照地圖,走訪了古樓村古樓屯的農戶。
為了解決駐村工作隊不識人、不識戶、不識路的問題,最大限度實現“單兵作戰”,隨時精准掌握貧困戶具體情況。古樓村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一起入戶時,根據實際,創新制作古樓村13個屯“脫貧攻堅農戶分布地圖”。
“2018年8月份到10月底,我們團隊利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村干和駐村工作隊先后分組逐屯走訪登記信息,最終形成了脫貧攻堅農戶分布地圖。”藍春承介紹說,鑒於農戶信息的不斷更新,脫貧攻堅農戶分布地圖也會在一個季度更新一次,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
記者注意到,與普通地圖不同的是,脫貧攻堅農戶分布地圖不僅顯示各家各戶位置,而且標注戶主姓名及住房情況,包含剔除戶、已脫貧戶、未脫貧戶、一般農戶、預脫貧戶及老人戶並戶的參數,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分,方便識別各家各戶。地圖的制作讓工作隊實現從手中有圖到心中有圖,時刻將脫貧責任放在心上。
“從農戶到屯,所有信息一目了然,極大的減少了我們的工作量,同時也清晰反映出了我們的扶貧成效。”藍春承說,脫貧攻堅農戶分布地圖不僅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參考。
一種模式一份貼心
“以前住在泥房裡,下大雨刮大風真的很擔心有危險。”古樓村古樓屯貧困戶藍昔氣在建起的新房裡和前來走訪的駐村工作隊員、村干話起家常。藍昔氣全家隻有他一人,因缺乏資金,無法對房屋進行改造。“危房改造的補助資金要等到房子建好並驗收通過后才能拿到,但是要建新房又必須先支付給工程隊資金才可以開工。”藍昔氣回憶說。
面對這一前一后的矛盾,古樓村開創“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危房代建模式,徹底解決了其住房保障問題。2019年3月,在致富帶頭人幫助下,藍昔氣的新房開始動工,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建設並順利入住。
“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危房代建模式,即由屯中致富能人為貧困戶尋找建筑工程隊、預支建房費用,通過與貧困戶簽訂住房代建協議,約定建房日期、建筑材質、裝修程度、費用明細等條款,待危房住房驗收合格后,貧困戶用獲得的危改補貼支付給代建人。
“為解決古樓村現存危房多、貧困戶無力預支建房資金的問題,實現住房‘三保障’,古樓村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多次召開村致富帶頭人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現場辦公會,成功探索實施‘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危房代建模式。目前,共完成危房改造72戶,其中危改代建37戶。實現‘三保障’中住房保障全覆蓋。”古樓村黨總支部書記藍王林說。
一個水櫃一份擔當
“以前是靠天喝水,根本無法用上洗衣機等電器。”古樓村古樓屯群眾藍克忠和記者談起了這一年村子的變化,現如今不僅用上自來水,洗衣機等這些家用電器都可以使用了,而且水質有保証,村民用水都放心。
藍克忠所說的變化,得益於古樓村實施的飲水項目。
古樓村屬於果遂鎮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石漠化片區,海拔高、水資源匱乏,全村7830畝耕地全為旱地,群眾普遍靠天吃水,季節性缺水時有發生,飲水安全問題突出。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2019年以來,古樓村將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內容,結合實際,靈活規劃。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干部積極配合上級勘探隊和規劃隊分類制定規劃,採取二級抽水、集中供水的方式解決飲水難題。
“因為古樓村海拔高,水源地地勢低,要實現古樓村自來水全覆蓋必須要建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水櫃。從水源地抽水到第一個水櫃后進行二次加壓,然后抽到第二個水櫃,最終將水輸送到各家各戶。”古樓村村委主任藍會才介紹說。目前,全村963戶農戶用水已全部達到安全飲水標准,解決了自建村以來無自來水,靠天喝水的百年難題。(潘顯高 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