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民族实验小学深耕劳动教育沃土
“立德树人不能少了劳动教育这一环,尤其是寄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既是成长需求,更是全面发展的关键。”11月18日,西林县民族实验小学校长王吉光介绍。
近年来,西林县民族实验小学聚焦寄宿学生自理能力弱、劳动意识淡薄等痛点,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碎片化开展、象征性参与”的局限,将劳动教育纳入“五育融合”整体布局,搭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成为连接德智体美劳的重要纽带,不断筑牢学生成长根基。
课程筑基,双线培育劳动素养
走进该校课堂,劳动教育的“分层密码”清晰可见。在基础性生活劳动课程体系中,低年级学生通过《整理书包》《系鞋带》等趣味课程启蒙劳动意识。中高年级则聚焦《洗衣整理》《厨房安全小常识》等实操内容,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如学校的《洗衣服》课例,将衣物分类(智育)、节约用水(德育)、衣物晾晒技巧(劳育)有机融合,成为劳动教育基础课程的标杆。
特色课程更添“八桂韵味”。学校深挖西林本地非遗资源与农耕文化,学校剪纸传承人盘文美、传统种植能手韦美芬等“乡土专家”开设剪纸、刺绣等社团课程。如四年级《妙趣的剪纸艺术》课程,让学生在剪刻“铜鼓纹样”“壮锦图案”中,既掌握剪纸技艺,又感受非遗魅力,学生参与率极高。
实践拓维,多方构建劳动场景
“这间宿舍连续两个月获评‘文明宿舍’,被子叠得像‘豆腐块’,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在该校宿舍区,宿管员指着整洁的内务介绍。校园内,学校推行卫生区“包干到班”、宿舍内务“责任到人”制度,2025年春季学期共评选优秀宿舍32间,内务合格率超95%。在校园“班级责任田”里,每班学生种下的青菜、萝卜等作物单学期产出200余斤,收获的成果由学生带回家与亲人分享,让学生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延伸课堂。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分年级《劳动任务清单》,低年级帮家长摆碗筷、整理玩具,中高年级负责扫地、洗碗、照顾家中绿植,学生参与率达100%,不少家长反馈 “孩子变得更懂事,主动分担家务了”。
社会层面的劳动实践更让学生“长见识、强担当”。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我为城市美容”等志愿服务,走进街道、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看到自己种的树苗抽出新芽,觉得特别有意义!”参与植树活动的学生张华蕊说,这些实践让她深刻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含义。
文化润心,让“劳动光荣”融入成长基因
学校“劳动小能手”公示栏前,学生们驻足观看;校园文化长廊上,学生的剪纸作品、种植日记、志愿服务照片格外醒目…… 该校将劳动文化浸润校园每个角落,通过主题板报、广播专栏、劳动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宣传劳动模范事迹与学生劳动成果。
在评价激励方面,该校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5年春季学期共有15名学生获评“劳动小能手”。同时通过开展“劳动金点子”征集活动,学生提出的“废旧纸箱改造成收纳盒”“责任田分区管理”等10项创意被采纳,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截至目前,该校98%的中高年级学生能独立完成内务整理,85%的学生表示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支持率达98%。(王正庭、黎紫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