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
激活古道“活化石” 共筑民族“同心圆”
岔山村地处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北面,距县城36公里,作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这里承载着两千余年中原与岭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全村总人口96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8.8%,汉、瑶、壮等各族群众沿古道而居,世代和睦,延续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居传统。近年来,岔山村深挖潇贺古道“民族团结活化石”价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古道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岔山村全景
锚定古道根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堡垒”
以潇贺古道“大一统历史基因”为内核,夯实民族团结组织基础。深化理论武装聚共识,解读古道作为“楚粤通衢”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让党员深刻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古道精神的当代延续,提升服务各族群众的使命感。规范组织生活提效能,深化“123+X”党建模式,将“三会一课”与民族政策宣传、边界矛盾调解、乡村振兴深度结合,推动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建强阵地延伸服务。完善党员活动阵地,打造集政治学习、技能培训、议事决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发挥党支部“团结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战斗堡垒作用。

贺州十大金牌小吃——岔山梭子粑。
活化古道文化,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沟通桥梁”
以“古道文化润民心、各族群众一家亲”为抓手,巩固民族团结思想根基。深挖古道内涵强认同,依托古道史料,组建“古道文化宣讲队”,由汉、瑶、壮各族村民共同担任讲解员,讲述秦代50万戍边移民与百越民族杂居融合、汉代陆贾经古道出使南越等历史故事,让群众从古道历史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脉络。打造民俗载体促交融,复原古道“瑶族长桌宴”“笋子节”等传统习俗,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油茶制作、梭子粑粑展销、瑶族服饰刺绣等活动,其中瑶族服饰传习活动融入汉族纺织技艺元素,重现古道上“技艺互鉴”的文化景观,在民俗互动中增进情感认同。

岔山村潇贺古道古隘口作为潇贺古道入桂枢纽,是激活古道资源、推动跨省文旅融合的重要节点。
传承古道新风,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沃土”
以古道“商贸文明、邻里和睦”传统为底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各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氛围。培育文明乡风,开展文明先进评选,奖励公益参与、家风优良等行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与民族团结“双提升”。丰富文化供给,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设施,通过乡村大喇叭、节日游园、民俗展演等活动,在共享文化成果中增强群众归属感。健全村民自治,完善村规民约,将“保护古道遗产”“促进民族互助”纳入条款,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借鉴古道“商会调解”传统化解矛盾,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建设岔山电商一条街,实现“土货出山”与产业升级双赢,推动共同富裕。
激活古道价值,注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动能”
以“古道文旅兴产业、各族协作共富裕”为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文旅融合促就业共富,以古道文化为核心IP,打造“潇贺古道·千年乡愁”旅游品牌,纳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特色美食街、潇贺古道文化体验区等多元业态,印证瑶族、壮族、汉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同时通过“互联网+旅游”推广各族特色美食,与贺州学院合作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推动特色农产品通过古道沿线物流网络外销。各族群众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开起了旅游小店,成立了果蔬养殖合作社,种上了“状元芋”“黄金叶”等产业,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加深“谁也离不开谁”的认知。2024年岔山村接待游客达59.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800万元,带动各族群众120余人就业增收,其中瑶族绣娘通过“扶瑶织梦”模式年均增收1.5万元。
来源:贺州市委统战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