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巴马:桑蚕产业拓宽富民路

2025年10月21日17:34 |
小字号

目前,巴马全县桑农已达2000多户,桑园面积增至20800亩;今年1—9月全县蚕茧产量超过2600吨,实现产值1.3亿元,蚕农户均增收6万多元……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逐渐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村民在小蚕共育室忙碌。

村民在小蚕共育室忙碌。

石漠化山区的新兴产业

近日,那桃乡那敏村正在桑园里采摘桑叶的桑农陆华生满心喜悦:“今年蚕茧产量高,价格稳定,群众种桑养蚕积极高,我这里作为全乡的小蚕共育点,虽然只有10多亩桑园,却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银行。”这片地昔日杂草丛生,如今被绿油油的桑苗覆盖,而不远处的蚕房里,蚕宝宝影影绰绰正在蚕食已被切成细细长条的桑叶,小生命在孕育着蚕农的新希望。

过去,在巴马的大石山区,人们只能在石缝里勾土种玉米、饭豆等传统农作物,由于表土薄又缺水,产量很低,每到大旱年头,甚至颗粒无收。当地人按照传统方式土里刨食已无法满足当今的生活需求,于是劳务输出便成了当地年轻人的首选。然而一些“上有老下有小”,出不得远门的家庭主妇就不得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周边干一些种养殖业来补贴家用。这样,种桑养蚕便成为当地留守中老年人的重要增收项目,且很快在全县各山区推广开来。​

在巴马,说到种桑养蚕,则始于一场“因地制宜”的探索。巴马山地多水田少,在山上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有限,而桑树耐旱不怕土地贫瘠的特点恰好适配这里的生态作物。更让农户高兴的是养殖桑蚕每批次周期仅19天左右,无需大拆大建,闲置的堂屋厢房只要通风良好,稍改造便成为蚕房,前期投入少、风险低,对于留守在家的村民来说,是一条不错的增收门路。​

燕洞镇同合村党员刘兴达2016年参加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后,建立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小蚕共育室,为当地蚕农提供小蚕,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全村100多户村民种植桑叶1100多亩,年收入400多万元。刘兴达说:“在我们大石山区,目前除了外出务工,在家种桑养蚕是一项时间短见效快的增收项目。”

蚕茧丰收。

蚕茧丰收。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

起初,零散的养殖模式让巴马桑蚕产业陷入规模瓶颈。为支持蚕农种桑养蚕,县里还出台现代农业发展方案,推行“政策+科技+市场”的组合拳,让小桑蚕长成“大产业”。

2024年以来,巴马还进一步与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燕洞镇交乐村、百林乡平田村、那桃乡那敏村,甲篆镇兴仁村等均设有蚕茧站,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生产及收购模式持续保障全县蚕茧收购价格,解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

“一户养几张蚕,技术没保障,销路没底气,遇到行情波动就怕了,现在我参加了种桑养蚕合作社,抱团沟通学技术,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经验,还增加了效益。”在那桃乡那桃村承包有20多亩桑园的桑农杜润超说。

抱团发展有诸多利好。在燕洞镇交乐村示范基地的合作社群里,蚕农有什么问题和需求直接提出来,马上有技术员出来义务解答,给出很好的好建议。

“以前没有成立合作社,农户种桑养蚕各顾各,现在合作社是一个大家庭,有问题提出来大家集思广益,总能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且能互帮互助,工作效力大大提高,蚕茧品质越来越好。”基地负责人谢正鹏介绍。

在谢正鹏的小蚕共育及义务技术指导等配套带动和引导下成立种桑养蚕合作社,抱团增收。2025年以来,交乐村已有90户加入合作社参与种桑1440多亩,养蚕1000多张,年收入1000多万元。

所略乡所圩村蚕房群。

所略乡所圩村蚕房群。

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在石漠化山区,人们普遍认为,种桑养蚕是“一年种十年收”的好项目,对水土保持好,而且还能在家门口增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效益。在燕洞镇的同合、龙田、龙凤、交乐、龙甲,所略乡的龙凤、所圩等大石山区,曾经裸露的岩石间,桑树扎根生长,既固土防沙,又为农户带来收益。

“桑树上山后,能够保住水土,桑叶还能喂蚕,真是一举两得。”在所略乡所圩村桑园里,正在与蚕农了解桑叶采摘情况的村党支部书记罗国般说,这种“生态种植+养殖”的模式,让贫瘠的土地焕发了生机。​

为破解村民解决种桑养蚕的技术瓶颈,所略乡所圩村以村“两委”之名建起了标准化桑蚕基地,桑园连片种植和集中统一建设蚕房,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地培训,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增加了收入。

所圩村蚕农兰育瑞正在绿油油的桑园里用喷雾汽喷撒叶面肥,脸上溢满了信心:“现在政策好,攒钱门路多了,不用外出打工也能挣钱,相信在村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蚕农的增收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宽。”(梁绍恩)

来源:巴马县委宣传部

(责编:陈燕、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