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增收“共进” 发展和增绿“双赢”
10月的一场晨雨过后,大化瑶族自治县漫山遍野的林木越发苍翠,一抹抹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今年的山葡萄长势特别好,已经收了5000多公斤,卖得2万多元。”在六也乡边弄村的山葡萄种植基地,种植户韦联忠掰着手指算起收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他告诉记者,眼前的大山,曾经岩石裸露、土地贫瘠,如今已被连绵的葡萄藤蔓层层覆盖,一串串紫润饱满的果实垂挂枝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绿洲”。
韦联忠手指的方向,以前植被稀疏,如今蔬果满地,百鸟争鸣。这也是该县石漠化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会导致岩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造成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化的大石山区作为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石漠化发生率曾一度达到65.4%,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除沙漠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何治理石漠化,这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为此,该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用10余年时间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探索生态立体产业等综合措施,因地制宜推动石漠化防治、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富民增收”的特色路径。
2023年至2024年,广西林业设计院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组成的技术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建区(七百弄乡)开展科考时,迎来了生态改善的“重磅信号”——首次在岩溶地区记录到锦葵科椴树属新种石山椴,还发现了稀有物种凌云龙须藤。这些珍稀植物的“现身”与“回归”,成为大化生态治理成效的最有力佐证。
如今的七百弄,早已褪去昔日贫瘠底色,峰丛叠翠间绿意盎然,独特的岩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活力,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当地村民顺势而为,纷纷开起农家乐,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增收实效。“来这里游山玩水,满眼都是青山绿水,特别舒服。”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到大化旅游的河南游客闫小峰流连忘返,并表示今后还要来大化。当地的农家乐老板蓝芳灵表示:“如今山里水源充足,生态保护越来越好,山也更绿,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在数据中得到直观体现。今年上半年,大化接待游客19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83%;旅游总消费达20.1亿元,同比增长17.93%,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
治理一方石山,换来座座“金山”。享受到生态红利的,不仅仅是文旅产业,大化推行的立体治理模式,正在让每一寸山地都发挥出双重价值:山顶种植任豆、竹子等植物,筑牢水土涵养的生态屏障;山腰发展山葡萄、剑麻、油茶等经济作物,激活山地的经济潜力;山脚培育七百弄鸡、桑蚕等产业,发展循环农业,真正实现石山增绿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来源:河池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