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一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顺利通过验收。
据统计,此次公布涵盖241个团队单位,中职学校占比仅约15%,全国仅三所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中职学校入选,广西仅两所中职学校入选,且柳一职是唯一入选高端装备领域的中职学校,充分彰显柳一职在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领域的领先地位,标志着柳一职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又一里程碑式突破。
柳一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团队2021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团队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通过“能力导向,平台赋能,分类分级混合培养”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师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难题,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职教改革的典范。
跨学科融合的教师能力发展模型使教师具备跨产业环节的技术整合能力。团队突破传统专业壁垒,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为基础,组建由机电大类专业背景、信息技术大类专业背景、汽车大类专业背景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学科交叉型中职新工科教师团队,建立涵盖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汽车工程等领域的复合型知识图谱,打造“产业实践+教学创新”双螺旋提升路径。教师通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智能产线实景训练,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教学工单”,开发《智能产线运维虚拟仿真系统》等20个数字化教学模块反哺教学,实现“技术攻关成果→教学资源→学生能力”闭环。
“分级分类动态进阶”培养模式破解教师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团队按专业背景、职称结构、岗位能力开展三维分类培养,提升团队交叉学科素养、综合教学能力和专业建设动态适配能力。同时整合实践、科研、教学、竞赛、培训五大平台资源赋能,形成“企业项目进课堂、教师技术反哺产业”的闭环生态。
建设过程中,团队创新构建了“教师主导+高职生支撑(联合培养)+中职生参与(技能竞赛选拔)”三级联动工作室,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赋能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教师引领—高职生实践—中职生筑基”的协同机制下,形成“技能筑基(中职)—技术深化(高职)—产业反哺(就业)”的闭环培养链。工作室的长学制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得到企业认可度高。中职生升学率与技能竞赛获奖率均达100%。工作室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团队教师社会服务收入350.33万元。教师通过项目实战获全国技能竞赛奖项,教学能力比赛入围国赛,实现“教—赛—产”深度融合。同时团队与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工业机器人教学团队搭建市域中高一体化产教协同教师团队,通过教学标准共建、技术资源共享、科研课题共研,实现跨层级资源整合。通过与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设立“新工科创新班”、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新工科联合学院”,设计“中职夯基础—高职强技术—本科拓创新”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衔接模块,覆盖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核心领域,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建设期内,以工业机器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核心,柳一职形成“校—自治区—国家”三级教师创新团队体系,校内辐射带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4个校级团队建设,其中计算机应用团队2023年获自治区级创新团队立项。团队在超星平台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资源库,包含26门课程,含4门虚拟仿真课程。通过开放工业机器人专业资源库,累计访问量达1683万次,服务校外师生超5000人。
团队成员在《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民进中央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学习强国”平台等场合分享团队建设经验。团队成员开展“双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等专题培训19次,提升区域教师专业素养。团队建设经验通过人民网、学习强国等报道41次,吸引20所院校来校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职教改革样板,形成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未来,柳一职团队将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提供坚实支撑。(廖海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