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八角林的蝶变之路
“以前爬树摘八角,脚踩树枝晃悠悠,手心全是汗,现在站在树下伸手就能摘,安全又省力,今年我家5亩八角林,鲜果收了2000多斤,比去年多了600斤。”凌云县泗城镇西秀村平足屯米洪瑞捧着满筐饱满的八角,黝黑的脸上笑出了褶子。这场让农户直呼“省心又增收”的变化,源于凌云县大力推进的八角低产林改造项目——通过创新嫁接技术,当地八角林实现了从“高危低效”到“安全高产”的华丽转身,为山区林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西秀村平足屯的八角嫁接苗硕果累累。罗小凤摄
技术破局:低位嫁接破解“采摘难、挂果慢”痛点
在该县,八角是农户世代种植的“摇钱树”,但长期以来,传统八角林树高可达8-10米,采摘时农户需攀爬树枝,每年都有因树枝断裂导致的摔伤事故。“以前摘八角,我丈夫爬树摔过两次,后来宁愿少收点,也不让他上树了。”泗城镇腰马村农户黄秀兰回忆起过去的采摘场景,仍心有余悸。同时,传统八角林挂果周期长、产量低,单株年产量不足10公斤,经济效益始终徘徊不前。
2024年,该县锚定八角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投入2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在玉洪瑶族乡、泗城镇、下甲镇等八角主产区,全面推进低产林综合抚育项目。“我们引入‘低位嫁接换冠’技术,精选‘柔枝红花’‘大果红花’等优良品种,在2-3米高的树干上进行嫁接,既控制了树高,又能缩短挂果周期。”该县林业局技术员江奉珍蹲在八角林里,指着嫁接处的新芽介绍,“过去八角林要5-6年才挂果,现在3年就能见效,单株产量提升40%,品质达到了深加工标准。”

八角截干矮化,提高产果量和方便采摘。罗小凤摄
在玉洪瑶族乡上谋村的市级八角改造示范点,连片的八角林整齐排列,树干高度统一控制在2.5米左右,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棕红色的八角。“以前这片林是‘低产林’,亩产量不足300斤,改造后亩产量能到700斤,而且摘果不用爬树,雇人采摘的成本也降了一半。”示范点技术员沈国团拿着测产记录册说,2024年,这个500亩的示范点,带动周边230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效益惠民:1.55万户农户共享产业升级红利
“去年卖八角,鲜果才卖2块钱一斤,今年品质好了,收购商上门开到4块钱一斤,我家10亩八角,光这一项就能收入2万多。”泗城镇西秀村平足屯米儒聪算了一笔增收账,脸上满是欣慰。2024年,凌云县八角鲜果总产量达1.63万吨,较上年增加3000吨,增长幅度超过20%,受益农户覆盖1.55万户,其中脱贫户占比45%。
在泗城镇八角收购点,卡车来来往往,农户们推着装满八角的蛇皮袋排队称重。“以前收购商挑挑拣拣,小果、次果都不要,现在改造后的八角果大、饱满,含油量高,收购商全要,还上门收购。”八角种植户们表示。
收购商刘光原说,去年收购的凌云八角,一部分卖给本地深加工企业做八角油,一部分销往周边省份及北方的调料市场,销量比去年增加了30%。

八角大丰收,村民笑开颜。罗小凤摄
对于玉洪瑶族乡的瑶族农户韦氏妹来说,八角林改造不仅带来了收入增长,还让她学到了技术。“去年参加县里组织的嫁接培训,我跟着技术员学了半个月,现在自己也能给八角树嫁接了。”韦氏妹说,村里成立了八角种植合作社,负责自家30亩八角林的日常管护,丰收年4万余元以上,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模式推广:多点示范打造“可复制”的产业样本
“我们在全县建成了5个市级示范点、3个县级示范点、3个乡级示范点,覆盖面积1000亩,形成了‘选种-嫁接-抚育-采收’的全流程技术规范。”县林业局副局长罗小凤介绍,这些示范点不仅是技术推广的“试验田”,更是农户学习的“实训基地”,2024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八角嫁接、抚育技术培训28场,培训农户1200余人次。

技术员指导群众八角嫁接苗移栽后管护。蓝礼平摄
在玉洪瑶族乡上谋村市级示范点,一块醒目的技术公示牌上,详细标注了嫁接时间、品种、管护责任人及技术要点。“每个示范点都配备了专职技术员,农户有问题随时能找到人咨询。”黄伟说,通过示范点的带动,截至2025年9月,全县已完成1.33万亩低产林改造,良种嫁接苗种植面积超1.12万亩。
从“爬树摘果”到“树下采收”,从“低产低效”到“高产优质”,凌云县八角林的蝶变,不仅改变了山区林业的生产方式,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现在八角成了‘安全果’‘致富果’,我们不仅要让产量上去,还要打造凌云八角的品牌,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凌云的好八角。”何荣乐望着自家的八角林,眼里满是期待。(兰应秋 周俊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