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梅宁村:驻村干部牵线搭桥 小藤编篮编织出大希望
近日,广西田东县平马镇梅宁村“和美乡村大舞台”上,一场意义非凡的藤编篮技艺培训正在进行。这场培训的背后,是梅宁村驻村工作队为村民拓宽增收路的不懈努力。
秋雨绵绵阻挡不了村民的热情,舞台上的教学点已坐满了人。两位师傅手指翻飞,藤条在她们手中宛如有了生命,弯曲、缠绕、固定,逐渐成形为精巧的果篮。“看,要这样压一挑一,力度要匀,编出来的纹理才平整扎实。”来自作登瑶族乡陇那村的藤编师傅韦英丽拿起一根藤条,一边示范一边向围坐的村民们讲解。这堂培训课,正是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的成果。

藤编师傅逐一指导村民藤编技巧。
寻路拓荒,牵线跨村“传帮带”
梅宁村是脱贫村,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一直是驻村工作队的心头大事。今年7月,田东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广西驻村工作队田东县工作队队长何磊赴村调研指导时,介绍了作登瑶族乡陇那村的藤编产业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不仅注册了商标,形成了品牌,还远销各地。这一信息让驻村工作队看到了希望。
此后,梅宁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勇刚带领工作队员逐屯走访,耐心了解村民意愿,详细记录大家对增收项目的期待与顾虑。在充分掌握村民想法后,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商议,最终敲定引进藤编项目。为了让项目落地,黄勇刚主动多次联系陇那村,诚恳发出“技术援助”邀请。在工作队的努力下,陇那村第一书记陈斌欣然应允,并亲自带技术能手携工具和材料,到梅宁村进行手把手教学。
精心组织,点燃村民学习热情
教学消息一出,梅宁村村民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开班当天,教学现场座无虚席,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三十来岁的年轻妇女,都赶来学习这门新手艺。
两位师傅手艺精湛,对各种编织技法如数家珍,她们从最简单的编底教起,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学员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不时拿起手中的藤条进行尝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请教,师傅们一一巡回指导。
全程护航,助力首批成品诞生
白天的教学结束后,许多村民意犹未尽。不少人领了材料回家继续练习,还有部分学员干脆留在教学点,在乡村大舞台明亮的灯光下“挑灯夜战”。驻村工作队们依然留在现场,为村民们提供后勤保障,解答大家在练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就想赶紧学会,编出第一个成品看看。”村民陆大姐笑着说,“做这个不累人,坐着聊天手上都能干,还能赚钱,谁不喜欢?这多亏了工作队给我们找的好路子。”
夜深了,舞台上依然有埋头编织的身影。沙沙的藤条摩擦声,伴随着轻声的讨论,奏响了梅宁村产业发展的夜曲。在驻村工作队的全程陪伴与支持下,努力终有回报,当晚,首批合格的藤编篮子在村民们手中诞生了。虽然略显稚嫩,但针脚紧密,形状规整,完全达到了出售标准。

梅宁村村民们在家认真练习藤编技术。
规划长远,打造灵活增收渠道
藤编项目的引入,将为梅宁村民提供一条灵活的增收途径。“这活儿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自由,不耽误农活和照顾家庭。”有着实践经验的陈斌介绍,“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手上编着,晚上看电视时手上编着,这些零碎时间都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藤编原料由村里统一采购和提供,村民只负责加工,按件计酬,没有任何成本和风险。一个熟练的村民,利用闲暇时间一天可增收30-80元。这一项目特别吸引村里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参与,为他们提供了发挥余热、增加收入的平台。
擘画蓝图,领航乡村振兴新图景
看着村民们交来的首批作品,黄勇刚眼中充满了期待:“这只是第一步,工作队会继续跟进项目,等大家技术成熟了,我们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一同增收。未来,我们还计划打造梅宁村自己的藤编品牌,让小藤编走向更大的市场。”
小小藤条,编织的不仅是日用器物,更是梅宁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大希望。在驻村工作队的领航下,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成功结合,农闲时光变成增收良机,小小藤条正编织出梅宁村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黄勇刚)
来源:田东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