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青山变“金山” 平桂区林下经济激活万亩绿色财富

2025年09月15日08:54 |
小字号

肉鸡在标准化鸡笼中自在觅食。

肉鸡在标准化鸡笼中自在觅食。

近日,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西湾街道石梯村的一处家庭农场里,成群的肉鸡穿梭于林间,或在标准化鸡笼中自在觅食。自动喂料、饮水、清粪设备有序运转,现代化养殖场景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这儿一共养了1万只鸡,大部分能长到6斤以上,每只差不多能赚4块钱。”农场负责人何初贵笑着说,林下养殖不仅让鸡肉更鲜美,还能除杂草、灭害虫,更省人工、提品质。

这片生机勃勃的农场,正是平桂区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技术人员在操作养鸡自动喂料设备。

技术人员在操作养鸡自动喂料设备。

作为传统资源型地区,平桂曾长期依赖矿产开发,环境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近年来,该区创新推出“1234”生态工作法,对37座矿山实施“一矿一策一影像”精准修复。截至目前,已修复历史遗留矿山342.87公顷,复绿土地994.79亩,建成市级绿色矿山16座、自治区级7座。

但复绿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才是平桂区转型的关键。

“我们从‘生态短板’出发,正把绿色变成财富。”平桂区林业局局长王岸华说。如今,以林下种植、养殖、旅游为代表的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13亿元,曾经靠矿吃饭的群众,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的绿色转型。

鸵鸟养殖场一角。

鸵鸟养殖场一角。

在羊头镇腊木脚村的鸵鸟养殖基地,一群体型高大的鸵鸟正扇动翅膀、争抢菜叶,场面十分热闹。基地负责人张光胡介绍:“鸵鸟浑身是宝,肉、蛋、羽毛都能卖钱,蛋壳还能做工艺品。”他算了一笔账:一只母鸟一年可产蛋100多枚,每枚能卖150元,加上肉和羽毛,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在望高镇川岩村,油茶产业如今成了家家户户的“绿色银行”。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的模式,该村推动油茶向“亩产百斤油、亩值上万元”迈进。目前,全村油茶成林面积已达1.25万亩,预计今年产值超1亿元。

“我们跟企业合作建起了油茶加工园,农闲时大家修剪、施肥、摘果,平均每人一年能多赚4000多块。”川岩村党支部书记罗万里说。

而在黄田镇姑婆山深处,长寿谷生态产业园里种植着千里香、铁皮石斛等中药材1.18万亩。这里采用林下仿野生种植,既不占用耕地,又提升了药材品质。园区与华润三九签订长期协议,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实现土地流转和务工双增收。

此外,产业园还延伸出旅游体验基地,提供观光、休闲、研学等服务,成功入选2024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长寿谷中药材种植基地。

长寿谷中药材种植基地。

如今在平桂,林下经济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林下畜禽养殖、渔业从业人员超1万人;林下种植涵盖林药、林菌、林粮等5大类;森林旅游持续升温,成为林农增收新渠道;茯苓、鹰嘴桃等特色产业也逐步形成“加工园区+种养基地+科研+物流+旅游”五位一体的新业态。

仅2024年,平桂就有3家养殖基地入选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半年,平桂区生猪出栏27.11万头,同比增长6.2%,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3个百分点。

此外,平桂区还建起广西单体规模最大的陆基圆池养鱼项目,601个圆池整齐排列,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殖。

“我们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广农业新技术、拓展功能农业、经营农业品牌,正全力打造种养循环的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平桂样板。”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伟说。

从矿山修复到林下种植,从生态养殖到旅游延伸,平桂一步步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未来,平桂还会生长出更多、更强、更好的绿色产业。(陶胜平、叶子)

来源:平桂区委宣传部

(责编:陈露露、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