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陈皮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富民路

金秋时节,走进浦北县,漫山遍野的大红柑果树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柑橘香气。果农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收柑果,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幅美丽的秋收图景徐徐展开。
近年,该县将陈皮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与富民支柱产业,通过全产业链协同,走出乡村振兴、百姓致富路。2024年,其陈皮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带动10万人口年均增收2.4万元,相关案例获评“第五届全球减贫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预计2025年产业链产值将突破80亿元,向“百亿元”目标稳步迈进。
破瓶颈、提标准,筑牢产业根基
针对过去大红柑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不足的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浦北从技术、模式两方面发力,推动种植升级。在种植环节,浦北县积极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种植,深化与广西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以创新技术叠加实现优质品种迭代。建立“一树一牌、一树一档、一树一策”机制,为20年以上树龄的大红柑老树建档、发电子“身份证”,建设老树母本基因保护园;建成3个共110亩的无病毒苗圃基地,年供种苗200万株,同时组建黄龙病防控专家队伍,形成“群防群治”“统防统治”格局,从源头保障种苗质量与果树健康。
此外,浦北还创新推广“大红柑+油茶”“土地流转+联合种植”模式,实施“桉退柑进”行动,对清理桉树改种大红柑的农户优先安排砍伐指标。2024年,全县流转土地2.36万亩,“桉退柑进”改种面积1.73万亩;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累计打造连片种植基地240个,近4年种植面积从4.88万亩增至19万亩,成为全国大红柑种植与鲜果产量大县之一。
延伸产业链,提升品牌与附加值
走进广西浦北县中皮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偌大的陈皮生产车间里,上百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小青柑清洗、开果、剥皮、晾晒、烘干、分拣等流程生产。“目前,浦北县小青柑已陆续上市,产量是2024年的一倍以上,现阶段采收的小青柑,主要用来加工柑普茶,制作饮料等。”浦北县陈皮协会会长陈能浩介绍。谈及未来,浦北陈皮协会将继续带领种植户扩规模、提品质、塑品牌、促增收,引企业促加工产业化,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胎柑、小青柑、大青柑到二红皮、大红皮,大红柑果实各阶段都是宝。浦北县陈皮产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黎世敏介绍,浦北以加工为纽带,可加工成陈皮茶、陈皮饼、陈皮果汁、陈皮月饼等6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陈皮产业从单一果品向多元产品延伸。目前,浦北陈皮及其延伸产业链加工企业已达130多家。
此外,为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浦北县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合广西中医药大学等校企共建广西陈皮研究院、广西陈皮产品研发中心、陈皮检测检验中心及博士工作站,引进专家科研团队10个为陈皮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建成区内首个陈皮智能公共仓,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仓储管理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
塑品牌、拓金融,释放生态经济效应
浦北发挥陈皮“药之广、食之宝、和之德”特色农产品优势,推进“浦北陈皮”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培育“柑浦堂”等商标品牌27个,成功争创香港优质“正”印认证产品、富硒康养食品等“国字号”“桂字号”品牌。
为探索生态金融支农模式,浦北发挥三年期陈皮年化收益率可达18.88%的高价值特性,创新推出“陈皮贷”“柑橘贷”“富农贷”等,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同时,浦北建设陈皮交易中心,设立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此外,浦北创新种植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地理标志保险等保险品种,促成广西首单柑橘价格指数保险落地,兜牢果农种植风险底线。
在发挥生态经济乘数效应方面,浦北以陈皮激活了红椎菌、八角、茶叶、官垌鱼等绿色生态经济,带动270多家涉农企业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浦北县陈皮核心产区龙门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如今,浦北陈皮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之一,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黄金大道”。(黎赞辉 陆喜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