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显颜值强引擎 马山县“三措”破局文旅产业

2025年08月26日12:03 |
小字号

近年来,马山县立足山水与文化优势,以“体育+文旅+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破局,成效显著。目前马山县拥有20多张国家级、省级名片,4A、3A级景区共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3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1个。2024年接待游客525万人次、旅游消费3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首破百亿达101亿元,增速居南宁第二,居民收入增速南宁第一。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243.98万人次,同比增长9.6%;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51%,文旅产业已成县域经济“新引擎”。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弄拉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弄拉景区

以规划政策为纲,筑牢文旅发展“四梁八柱”

马山县始终将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先手棋”,通过科学布局、优化环境、强化保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从“零散开发”到“系统推进”的跨越。

高起点规划,绘就全域发展蓝图。马山县高度重视文旅产业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县级“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预留文体旅发展用地,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精准衔接,从源头上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完成20多个重点规划,包括《马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马山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马山县乔老河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及15个重点旅游帮扶村发展规划等,形成“全域覆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这些规划有效整合全县旅游资源,避免同质化开发,让弄拉的生态、乔老河的风光、壮族会鼓的文化等资源各展所长,实现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优服务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聚焦破解文旅项目落地慢、企业发展难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出“简政放权+政策激励”组合拳。审批环节精简项目批复申请的程序和材料,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政策支持上制定出台《马山县加快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从财税、用地、企业扶持、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一整套扶持体系,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一系列举措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吸引大批投资者入驻,推动水锦顺庄旅游景区六子院、松风耳半山别墅等项目快速落地运营,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强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坚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为文旅产业提供全方位保障。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仅乔老河片区就连续3年获得市委、市政府每年5000万元以上资金扶持,推动片区拓展至54平方公里;土地保障通过国土空间规划预留用地、盘活闲置土地等方式,满足重点文旅项目用地需求;人才培育依托19个非遗传承基地和攀岩进校园等活动,培养一批本土文旅人才。要素的精准供给,让文旅产业发展“底气十足”,为后续特色打造和品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

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

以特色融合为魂,打造文旅产品“硬核实力”

马山县深挖“生态、文化、体育”三大特色资源,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文旅产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丰富精品项目,构建多元融合业态。围绕“生态旅游、泛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农业、壮族文化体验”四大主题,打造一批标杆性项目。乔老河片区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成为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弄拉景区完成金刚经摩崖石刻亮化美化工程,新增登山观光步道、山涧飞索等设施,生态体验感持续升级;永州那马革命老区依托“一馆两园三址四居九营”项目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农业融合方面,大力发展旱藕粉、黑山羊、金银花等特色种养产业,完善“种养+加工+休闲体验服务”产业链条,种业、蓝莓、油茶、洞藏酒等新兴产业起步发展,让游客在欣赏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农事、品尝农味。

打造赛事节庆,提升品牌吸引力。凭借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成为大型户外赛事的“宠儿”。先后圆满承办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攀岩赛事、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等大型活动45次,让“马山赛道”成为国内外选手口中的“黄金赛道”。同时连续举办17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将美食、民俗、表演等元素融入其中,打造“永不落幕”的乡村旅游品牌。赛事节庆活动的持续举办,不仅吸引海量游客,更让马山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成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创新文旅商品,彰显地域文化魅力。以“文创赋能”为突破口,让农特产品和非遗放光彩。“马山黑山羊”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南宁市唯一的动物证明商标品牌;设计推广马山黑山羊IP形象,将黑山羊、壮族会鼓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出会鼓摆件、壮绣、黑山羊加热罐头等文创产品。这些商品在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形成以黑山羊、里当土鸡、旱藕粉、金银花、非遗文创等为核心的旅游商品体系,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又传播了马山文化。

图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展演并荣获金奖

图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展演并荣获金奖

以设施品牌为翼,提升文旅服务“品质能级”

马山县从“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优质品牌,让游客体验感持续提升,推动文旅产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转变。

完善公共服务,夯实文旅服务基石。文体公共服务投入3900多万元,建设7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扩建县文化馆、图书馆,实现县文化馆、图书馆、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公共服务中心免费开放,让群众和游客共享文化成果。同时挂牌成立19个非遗传承基地,涵盖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等项目,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开展非遗进校园、攀岩进校园活动,建成西南地区最大室内专业攀岩馆“古零镇初级中学攀岩馆”,实现11个乡镇攀岩学校全覆盖,让文化和体育融入日常。优质的公共服务,既涵养本地的文化氛围,又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

升级接待设施,优化旅游出行体验。以“便捷、舒适、智慧”为目标,全面升级旅游接待设施。交通领域实现全县A级景区全部连通二级公路,贵南高铁马山站建成通车,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服务设施建成县城旅游集散中心、3个旅游咨询中心、10个游客服务中心、54座旅游厕所、3个星级汽车营地及一批旅游驿站、骑行绿道;环境提升完成县城中心区域、环弄拉生态旅游区沿线城乡风貌改造和56公里壮族风光带建设,打造特色村庄、街区和民俗民居;智慧服务开发“在马山”“云上马山”等平台,实现主要景区景点免费wifi全覆盖,让游客“一部手机游马山”。设施的完善,让游客满意度逐年提升,为文旅产业赢得良好口碑。

创建优质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全力推进品牌创建工程,收获一系列“国字号”“区字号”荣誉。近三年顺利通过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复核;古零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小都百、三甲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六子院获评丙级旅游民宿,大弄拉金银花示范区获评南宁市十大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古零镇水锦屯和弄拉屯入选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尤其攀岩小镇先后获评为广西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广西五星级山地户外运动营地、“中国登山协会2019年度推荐攀岩目的地”等,入选2022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成为马山最亮眼的“金字招牌”。品牌的集聚效应,让马山的文旅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郑磊 唐育森)

来源:马山县委宣传部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