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美丽犀丽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8月26日第8版截图
修复后的犀丽湾滨海绿道。
犀丽湾的文旅休闲设施。本文图片由钦州市海洋局提供
傍晚,夕阳西下,犀丽湾的老渔民总爱坐在修好的防波堤上,望着金色沙滩上追逐浪花的人群,甚是惬意。
今年6月,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一个来自中国南部沿海的名字让世界惊艳。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跻身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榜单,并成为唯一入选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案例,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过去“伤痕”累累的海湾,是如何重获“新生”、笑迎天下宾客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蓝湾重生
犀丽湾形似弯月,半拥碧海,坐拥2.8千米砂质岸线,是钦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汉代商船从这里起航下南洋,隋代“安州”的名号在此定格,渔民们盼望着能世世代代以蚝排和渔网续写渔村风情与碧海蓝天的美好诗篇。
然而,由于直面北部湾开阔海域,常年受到风暴潮与海浪影响,海岸侵蚀严重,岸段多处崩塌,防护林根基裸露,抵御风险能力差,海滩边的屋舍岌岌可危。
在犀丽湾海滩大环村段海岸线经营海景旅游业务的犀丽湾风景区现场主管邹涛介绍,犀丽湾风景区在2020年9月份就开张营业,但由于受海浪侵蚀较强,游客可游玩的地方有限,旅游旺季的人流量一直上不去。
特别是2021年5月天文大潮过境时,犀丽湾濒临“消失”。彼时的海浪如猛兽般扑向大环村,将滩面啃噬出2米深的沟壑,沙滩后退,沿岸防护林的根系像枯骨般裸露在海风里,甚至有一些倒伏在沙滩上。村民回忆说,那时沙滩窄得像条带子,游客踩的不是沙子,而是很多贝壳和碎石。
以沙滩为“卖点”的景区,却因海水把沙滩冲刷变窄,把细沙筛洗得只余下粗沙,前来游玩的游客对于滨海风光的体验感不断下降。有游客曾戏称:“真是花门票钱来看黄泥水!”
再不保护起来,整个海湾就要被大海“吃掉”了。
转折始于2022年春天。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的指导下,钦州市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切实改善犀丽湾生态环境。
项目依托中央财政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秉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节约集约、融合发展”的理念,开展系列修复工程。
项目建设单位广西长航绿色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克晨介绍,修复的核心工程是在长达2.5千米的岸线上补沙约30万立方米,平均向海拓宽沙滩50至80米。
补沙工程从根本上遏制了海浪侵蚀,并与马尾松林、椰子树、沙生植被构成稳固的防护带,显著提升了沙滩的亲水性和生态承载力。
精妙之处还有“以海哺陆”的创举。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驻犀丽湾生态减灾修复工程部经理刘禹说:“筛沙剩余的108万立方米疏浚土,除了满足沙滩补沙需求,还用于填平74.6公顷工业用地,省下了1700万元成本。”
补沙只是起点,“锁”沙才是关键。“为了防止辛辛苦苦补上的沙被潮汐和沿岸流带走,项目组还因地制宜建造了一条长达200米的拦沙坝,这道屏障有效减弱涨落潮和沿岸流的冲刷力量,将补上的沙‘锁’在湾内,大大减少了沙源流失。”邵克晨说。
基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节约集约、融合发展”的理念,该项目成功打造了沙滩、护坡、防护林、防波堤的海岸综合防护体系。据了解,犀丽湾整治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最高达63.38%,海水水质达二类,区域防风林体系有了新改善,绿化覆盖率超80%,形成多色调、多层次、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生态环境。经调查,犀丽湾区域已发现鸟类30余种。
文旅升温
“每次来景区,我和同事走最多的不是沙滩,而是防波堤,只有那里稳若泰山,才能保住项目的修复成果。”钦州市海洋局负责该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说,如今犀丽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侵袭,犀丽湾也安然无恙。
“犀丽湾治理,证明生态修复能同时收获‘颜值’与‘产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说。钦州市以海岸线修复为引领,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已将修复区发展成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
如今,犀丽湾风景区已获评第三批“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景区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2000多名乡亲就业,周边的大环村、乌雷村也从传统的小渔村变身为旅游村。
“我们村有两个自然村,但拥有5000多米的海岸线,非常适宜发展‘赶海’旅游业。退潮时去海边挖螺,有一个过渡的漂亮沙滩,才能给游人提供更好的心情。”钦州市钦南区人大代表、乌雷村村民邝世新说。
随着修复项目的完工,这个拥有4个自用码头和200艘大小渔船的村子,文旅业不断升温。
“原来的海湾民宿只有5家,现在发展到了20多家,接待客人的房间也从20间增加到200间。”邝世新说,这一变化,让众多游客从“看了就走”“玩了就走”向“住了还不想走”转变,乡亲们喜不自禁。
旅游业发展带来了用电需求的攀升。近年来,南方电网广西钦州供电局持续加大犀丽湾景区及附近乡村的电网改造力度,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40多个,并将电网延伸建设至海边,满足村民发展海边乡村旅游、农家乐及海产品生产加工的用电需求,支撑犀丽湾绿色发展。
如今,修复后的犀丽湾,金色沙粒在阳光下闪烁,马鞍藤的紫花与椰子树的绿荫织成巨毯,成为许多游客向往的旅游美地。
“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游客达到5万人,比岸线修复前增加了很多,来犀丽湾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邹涛笑着说。
暮色中的犀丽湾,潮水退去的沙滩上,一串串脚印伸向远方,续写着希望与重生的生态诗篇。(周顺彬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8月26日第8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