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产业融合织新图
——靖西市新靖镇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纪实

近年来,靖西市新靖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传统农耕到现代产业,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这座边陲重镇用十年砥砺奋进,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交出了一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产业融出新天地
初秋清晨的阳光洒在隆江村的田野上,轮作示范基地里,田埂边的鱼塘不时泛起涟漪。这样的立体农业图景,正是新靖镇产业结构优化的生动注脚。该镇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休闲农业”建设,实现粮食产量与品质双提升,让“米袋子”既满又优。2024年,隆江村乡村振兴综合体实现总产值超2000万元。在巩固“万亩烤烟”产业规模基础上,该镇创新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通过轮作模式让土地“四季不闲”,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0%以上。与此同时,“万亩水果”“万亩蔬菜”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标准化种植基地连片铺开,配套建设的冷藏仓储、分拣加工设施,让新鲜果蔬从田间直达餐桌。水果深加工项目的落地,更将产业链延伸至果酱、果干等领域,产品附加值提升近五成。产业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深圳龙岗—百色靖西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内,12家就业帮扶车间和6家企业机器轰鸣,绣球制作、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与农业深度联动,数千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绿技兴农添动能
“不用挖塘毁田,节水又环保,鱼的品质还好。”基地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绿色发展的实效。
在泗梨街集体经济陆基养鱼示范基地,120个蓝色“陆基圆桶”整齐排列,清水循环流动,鱼儿在桶中畅游。这个投资1500万元的绿色养殖项目,将鱼苗驯化、标苗和成鱼暂养一体化发展,年产值达25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万元。绿色理念已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新靖镇在水果种植区推广滴灌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提高60%;无人机植保覆盖80%以上果园,农药用量减少三成;烤烟产业从覆膜到烘烤全程引入智能化设备,能耗降低20%的同时,上等烟比例提升至75%。科技培训常态化开展,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让现代农技扎根田间地头。在万亩水果基地,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智能分选机精准分级果品;在粮食主产区,良种覆盖率达100%,机械化耕作率超过90%。2024年优质农产品认证数量突破50个,“绿色”已成为新靖农产品的鲜明标签。
改革活力涌春潮
“我家的土地流转后,既能拿租金,又能在果场打工,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收入。”在靖西市新靖镇常富村柑橘果园务工的农户黄美凤算起增收账,满脸笑容。
近年来,新靖镇积极盘活土地资源,累计流转土地1.2万亩,解决“有田无人耕”“有人要耕田”的矛盾。为规模化经营铺平道路,催生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56家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发展活力。通过清产核资盘活闲置校舍、荒山等资源136处,完成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量化,1.8万农户成为股东,创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20万元,隆江、泗梨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50万元。改革红利更向治理末梢延伸。该镇将制度创新融入基层治理,在社区推广智慧小区管理平台,在乡村、社区推行“清单制”“积分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升级。康城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2024年广西三八红旗集体”;旧州街、中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跻身“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中心(所、站)”;旧州街农家书屋摘得“自治区提质增效先进农家书屋”称号。目前,全镇培育的2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年开展农机作业、产销对接等服务超3000场次,服务农户覆盖率达90%,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效率提升40%。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民生绘就幸福卷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还有路灯。”谈及村里的变化,新靖镇村民深有感触。近年来,该镇投入1.8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项目277个,硬化道路120公里,建设水利设施85处,21个村全部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村村有。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全面展开,全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村庄绿化率达40%,乡村颜值不断提升。就业增收渠道持续拓宽。除了产业园区提供的就业岗位,该镇还开展技能培训200余期,带动5000余名农民创业就业。产业升级催生绿色发展,农业多元融合、农村宜居宜业、安全感不断增强、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热土上逐步变为现实。(何彪、黄柳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