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心・凌云答卷》粤桂协作系列报道(一)
粤桂医疗“组团式”帮扶结硕果 凌云县实现“大病不出县”跨越

广西凌云县素有“古府、茶乡、山水、长寿、活力、壮志凌云”之美誉。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粤桂协作驻凌云县工作队以协作机制为基、创新举措为要,在基层建设、产业帮扶、医疗协作、教育支持等领域深耕细作。为全景呈现十年帮扶成果,凌云县推出《山海同心·凌云答卷》粤桂协作系列报道。首篇聚焦医疗协作,记录深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凌云的实践,展现跨越千里的民生温度。
百岁老人黄阿婆揭开纱布重见光明时的热泪,12岁患儿小罗术后恢复正常呼吸的笑脸,县域就诊率从不足80%跃升至92%的亮眼数据……在粤桂东西部协作的推动下,曾因群山阻隔面临“看病难”的广西凌云县,正通过深圳南山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实现从“就医远”到“大病不出县”的历史性跨越,一幅山海携手共护民生健康的画卷在“古府茶乡”徐徐展开。
眼科专家帮扶团队在凌云县人民医院为患者做手术。韦保佑摄
千里驰援:一场“光明行动”照亮茶乡
2024年11月20日,凌云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一片繁忙,来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的眼科专家李超颖团队,正为百岁老人黄阿婆实施白内障免费手术。这是该团队在凌云开展“光明行动”的第5天,累计为61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
“终于看清孙子的模样了!”术后拆线揭开纱布时,黄阿婆颤抖着握住李超颖的手,泪水顺着皱纹滑落。她的孙子说:“以前老人因视力衰退常年闭门不出,现在能自己拄着拐杖到院子里晒太阳,整个人都精神了。”
这场跨越千里的“光明行动”,正是粤桂医疗“组团式”帮扶的生动缩影。自2022年中央组织部部署“组团式”医疗帮扶以来,深圳南山区与凌云县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三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累计派出四批23名专家,涵盖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等10余个学科,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模式,将深圳医疗技术“移植”到凌云山乡。
引进远程会诊医疗设备。韦保佑摄
破局“输血”:构建“三二一”医联体 培育本土力量
“帮扶不是送技术、送设备就够了,关键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帮扶专家、凌云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印祥表示的这句话,成为帮扶工作的核心方向。
针对凌云县医疗资源“散、弱、缺”的问题,帮扶团队创新构建“三二一”医联体模式: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三级)为引领,带动凌云县人民医院(二级)能力提升,再辐射全县乡镇卫生院。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常态化业务培训及指导,帮扶专家手把手培育本土骨干。
在凌云县人民医院看到,内镜中心里,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专家指导下,本土医生正在开展内镜下氩气高频电刀治疗——这项曾需到市级三甲医院才能完成的技术,如今已成为该院常规项目。据统计,三年来,帮扶团队累计开展新技术32项,填补县域技术空白18项,其中内镜下氩气高频电刀治疗、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等多项技术达到省级诊疗水平。
“以前做个扁桃体手术要带孩子去百色,来回要3天,现在家门口1小时就能完成。”市民王先生的孩子前不久在县医院接受手术,费用比外地节省近60%。数据显示,2024年凌云县人民医院门诊量同比增长23%,患者外流率下降40%,“大病不出县”目标初步实现。
罗敏生在完成一年帮扶后,因患者需求再次返岗,为右肘关节脱位患者实施高难度手术。韦保佑摄
攻坚突破:从“救急”到“提质” 守护生命底线
在凌云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第四批帮扶专家尹晨光主刀的一例复杂手术引发关注。12岁的患儿小罗因腺样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帮扶团队采用低温等离子微创技术,仅用1小时便完成手术。术后,孩子打鼾症状消失,生长发育重回正轨。“以前这样的手术要去省城,现在家门口就能做。”小罗父亲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患者的心声。
这样的“攻坚时刻”在帮扶中屡见不鲜:骨科专家罗敏生在完成一年帮扶后,因患者需求再次返岗,为右肘关节脱位患者实施高难度手术;急诊科专家牵头建立“黄金4分钟”急救体系,规范心肺复苏流程,将急救成功率从60%提升至85%;儿科专家创新“情景模拟+案例复盘”教学法,培训基层医生提升儿童急危重症处理能力;护理团队引入“6S管理”模式,病房整洁度、护理差错率均接近市级医院标准,病房环境焕然一新。
“以前县医院连阑尾炎手术都要请外援,现在能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20多项复杂手术。”凌云县人民医院院长何建欣介绍,2024年医院手术量同比增长35%,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42%,较帮扶前翻了一番。
培训中创新“情景模拟+案例复盘”教学法。韦保佑摄
双向共生:政策+情怀 筑牢协作根基
粤桂医疗协作的成效,离不开两地政府的协同发力。三年来,粤桂协作财政共投入366万元,为凌云县人民医院购置电子胃肠镜、腹腔镜等关键设备;深圳南山区卫健局搭建 “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影像、病理实时共享,累计完成远程诊断1000余例,让患者足不出县享受深圳专家诊疗服务。
凌云县也主动出台《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办法》,将帮扶专家纳入“县管乡用”体系,提供住房保障等便利。“凌云医护人员的敬业和坚韧,也让我们深受触动。”李超颖说,在“光明行动”中,本土医护主动放弃休息协助手术,“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是协作能持续推进的关键。”
展望未来:打造桂西北区域医疗中心
2025年7月,第四批帮扶专家已接过接力棒。新一批帮扶队员肖晋军表示,未来将聚焦“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力争三年内将凌云县人民医院打造成为桂西北区域医疗中心。
“我们还将拓展中医康复、肿瘤防治等领域协作,建立‘深圳-凌云’医学生定向培养计划,让健康福祉惠及更多山乡百姓。”肖晋军说。
“这场跨越千里的协作,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发展理念和情怀的融合。”凌云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定湘表示,深圳的“先发”优势与凌云的“后发”潜力相结合,正让“千年药乡”逐步转变为“健康高地”,碰撞出乡村振兴的健康火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健康动能”。(周俊位 韦保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