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协同发力 广西水果保持增产态势

近年来,广西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提品质、增效益”发展思路,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果盘子”。2025年,在区位气候优势、品种资源丰富、新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延伸及市场扩容、产业集群效应、人工智能等多重因素协同发力下,广西水果将继续保持增产态势。
区位气候优势促进果业稳健发展。广西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汇地带,气候、资源及区位条件独特,发展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5年,广西水果生产态势显著优于上年,尽管前期遭遇干旱,但干旱对木本果树影响较小,且适度干旱有利于果树花芽分化。大宗水果柑橘、荔枝及落叶果树桃、李等成花情况为近三年最佳,其中荔枝、龙眼成花率高达90%以上,柑橘成花率达80%以上,落叶果树成花率达75%以上,较高的成花率为2025年广西水果总产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种资源丰富赋能果业高质量发展。广西果树品种资源近300种,涵盖柑橘、芒果、荔枝、火龙果、百香果等多种热带及亚热带水果,其中,优势品种如柑橘(沃柑、砂糖橘)、芒果(台农1号、桂七)、荔枝(桂味、仙进奉)、火龙果(金都1号)、百香果(钦果9号)等领跑全国,形成“月月有鲜果”的产业格局。2024年,广西园林水果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水果全产业链产值约2000亿元,其中,柑橘、柿子、火龙果、百香果、芒果、香蕉、荔枝等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此外,一些热带特色水果如释迦、菠萝、菠萝蜜、番石榴等也在广西发展并逐步形成规模,为做大做强广西水果产业、打造全国知名“果盘子”筑牢坚实根基。
依托先进技术引领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西积极开展水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一系列先进技术在果园广泛应用。广西统筹全区7个水果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建设112个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柑橘轻简化栽培、柑橘树冠覆膜延迟采收、防虫网棚(网墙)隔离栽培柑橘黄龙病绿色防控、葡萄一年两收、“光驱避”防治荔枝蒂蛀虫、火龙果产期调控、无人机植保飞防等先进技术。此外,全区各级水果部门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在线上发布技术指导指南,引导各地开展果树管护、防灾减灾、结构调整、品种更新等工作;各级水果部门平均开展技术培训60场以上,在技术交流群中积极推广各树种物候期生产管理经验。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广西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扩容驱动果业发展。广西组织企业申报2025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补助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11个,涉及资金1572万元,有效提升采后处理与加工能力。为拓展市场,广西农业农村厅专项投入860万元开展夏季水果产销对接系列活动(计划30场次),现已完成25场次,促成购销合同金额超9.5亿元;成功举办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荔枝、芒果丰收季系列活动,联合多部门创新打造“数商兴农·AI尚广西”“东盟水果汇聚广西,让畅购RCEP更便利更美好”等线上线下活动,赴上海、杭州开展“养旅居乐游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开创“水果+旅游”精品路线,通过多元营销与业态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并扩容市场,拓展了广西果业发展空间。
聚力打造产业集群助推水果增产。广西因地制宜打造水果优势集聚区,形成以桂西北芒果产业集群、桂南火龙果产业集群、桂北早熟葡萄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发展格局。目前,柑橘已在全区形成8大特色果品区,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柑橘周年应市的省区;香蕉则建成20多个优势基地。当前,全区果业发展势头正猛,据农情统计,全区上半年累计新种(含复种)面积37.6万亩,其中百香果13.50万亩,柑橘类12.47万亩,蕉类5.50万亩,其他水果4.8万亩,预计全年可因此增产16万吨以上。2025年上半年全区园林水果总产量预计达112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6.44%,其中荔枝产量59万吨、同比增长39%,芒果产量45.61万吨、同比增长9.78%,桃、李产量提高6%,为持续巩固水果产量全国领先地位及端牢“果盘子”奠定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果业”赋能产业现代化。广西加强与捷佳润、慧云信息、大疆农业等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围绕武鸣沃柑、融安金桔、容县沙田柚、隆安火龙果、百色芒果、灵山荔枝、北流百香果等特色优势品种,联络一批具备智慧农业应用基础的水果种植企业,形成储备清单。比如,钦州市在全区率先应用无人机+AI监测系统、桂鸟农服平台等数字技术实现种植精准化管理,为水果品质与产量保驾护航。灵山县建成全国首个“滴滴打药”服务平台,整合500余架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效率提升5倍,农药使用量减少40%。按照“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的要求,广西邀请国内一批头部科技企业参与打造高附加值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明确以建设广西水果“一张图”、单品垂直应用模型、智慧果园示范基地为三大主攻方向,持续深化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李钰、高兴、黄洁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