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凌云沙里瑶族乡:织密社会救助网 筑牢民生保障线

2025年07月08日11:08 |
小字号

今年以来,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始终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通过精准施策、动态管理、暖心服务三维发力,织密扎牢社会救助保障网络,让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面对群众疑问,沙里瑶族乡迅速行动,联合包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开展排查,以严格标准精准识别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体,全面落实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线上大数据比对+线下实地核查”双轨并行模式,目前全乡已完成农村低保动态调整68户292人,覆盖率提升至9.4%,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我们村罗永广家情况特殊,急需民政部门上门核实是否符合临时救助条件?”龙化村支书的紧急来电,折射出该乡对突发困境群众的快速响应机制。针对群众遭遇的意外生活难题,沙里瑶族乡推行“精准滴灌”式救助,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截至目前,已为3户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5600元,及时为他们纾解燃眉之急。​

“你们的服务太贴心了,专门上门帮我们办证,真是解决了我们这些老人的大麻烦。”那伏村那合屯的邓祖德老人动情地说。为让民生关怀直达特殊群体,该乡持续优化服务模式,针对行动不便群众开展上门服务,已协助3户瘫痪群众办理残疾证。同时建立“1+N”帮扶机制,组织178人次志愿者对特困供养老人进行全覆盖走访,提供送书籍、送衣物、节日慰问等个性化服务,让温暖直抵人心。​

在保障残障群体权益方面,沙里瑶族乡探索“康复+产业”双轮驱动模式。通过走访23名残疾儿童,为13名残疾人发放精准适配的康复辅助器具;推进“阳光助残”项目,向10户残疾家庭发放700羽鸡苗及养殖物资,既解决实际困难,又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

“我快60岁了,村里一直提醒我该办三代社保卡领养老金,今天才抽空来,会不会耽误事?”浪伏村村民黄尚田向社保工作人员咨询道。为确保社会保障服务精准落地,该乡在社保卡换发工作中创新“线上+线下”模式,线上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广泛宣传政策,线下联合村“两委”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并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协助办理。目前已完成1.5万余张二代社保卡换发工作,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8%,2637名老人按时领取养老金,“数据跑路”与“干部跑腿”相结合,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就业帮扶同样精准有力。2025年通过“点对点”免费专车服务,帮助233名农民工返岗复工;严格落实劳务奖补政策,惠及422名跨省务工人员、59名县域内稳岗人员。同时扎实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全乡已安置48人就业,新增5个岗位,助力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医疗救助领域,该乡严格执行依申请救助政策,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的困难家庭,按不低于60%比例给予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限额达10万元。今年已有6名患病群众获得医疗救助,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医疗负担,筑牢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线。​

如今的沙里瑶族乡,正以“绣花功夫”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织密社会救助网、做实民生服务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下一步,该乡将持续深化民生服务举措,推动民生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杜凌玲 刘宗升​)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