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党建引领聚人才 归巢反哺促振兴

——靖西市武平镇积极探索“引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纪实

2025年07月08日15:34 |
小字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靖西市武平镇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引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以情感召唤、产业赋能、平台搭建为抓手,吸引青年“归巢”创业就业,让“新农人”成为激活乡村的“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全镇务工人员回流持续增长,特色产业规模超1.7万亩,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一幅“人才回归、产业兴旺、乡村焕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准引“凤”:打好“政策牌” 破解“人才荒”

“过去村里年轻人往外跑,现在政策好,回来种果一年能挣十几万。”谈及村里的变化,武平镇多纳村党支部书记谭如泼介绍说,2024至2025年,多纳村已有20余人从广东返乡投身百香果种植,每户种植规模在5亩至35亩不等。曾经的“离乡潮”正悄然转变为“归巢热”。

这份转变,源于多纳村对特色产业的深耕。依托3000亩纳百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多纳村探索出“政府主导,支部引领,先锋示范,群众抱团”的发展模式。村“两委”干部率先扛起锄头、种下果苗,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顾虑;同时,积极引进外地能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理念与新技术。在党员干部与致富能人带动下,80多户村民纷纷加入,葡萄、百香果、柑橘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曾经的撂荒地,如今挂满累累硕果,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土地”。

返乡青年黄志勇正是这场产业变革的受益者。2024年,结束多年打工生涯的他回到家乡,从5亩百香果起步,凭借科学种植与市场机遇,第一年便收获颇丰。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果断将种植面积扩大至25亩。“在家门口创业,既能照顾家人,又有可观收入,比在外漂泊强。”黄志勇言语间满是干劲。

多纳村的“人才回流”并非偶然,背后是武平镇的人才招引策略。武平镇组建起由党员、致富能人构成的“招才小组”,精心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动态追踪务工人员分布、技能特长与返乡意向。针对有潜力的青年,采取“一对一”联络机制,以政策扶持解决创业后顾之忧,吸引更多青年返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不仅要“引回来”,更要“扶上马”。武平镇设立“服务咨询点”,从政策咨询、土地流转到技术培训全程护航,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优惠服务、金融支持。2024年,全镇共完成烟农贷37笔324.5万元,小额信贷支持种植水果类44笔617.5万元,缓解人才回乡发展金融压力。2025年,返乡青年谭宏厅在政策支持下发展种植12亩百香果,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家乡给了我们舞台,我们也要为家乡‘造血’。”

产业留“凤”:延伸“产业链” 筑牢“发展巢”

人才留得住,关键看产业。武平镇立足“三纵一横一中心”产业布局,推动农业提质、工业联动、三产融合,让返乡人才“有干头、有奔头”。

农业现代化撬动大发展。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百香果、葡萄等万亩特色产业集群。各产业园带来的发展效应成倍提升。退役军人农淞淇在得知邻里都种植百香果并连续多年获得丰产后,2024年毅然回到武平镇大道街发展百香果,今年他种植的10亩百香果丰收在望。

工业反哺激活就业链。依托信发、天桂铝业等龙头企业,武平镇创新“村企共建”模式。坚持把人才聚在生产链上,定向输送返乡人员进企就业,同时引导他们在周边发展餐饮、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坚持把党组织建在服务链上,成立政、村、企党建联盟,明确“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矛盾联调、成果联享”四联工作机制,开展“五个一”活动(一次志愿服务、一次慰问、一场文化活动,组建一支队伍、建设一个活动场所),提升联盟单位党建引领力、基层组织力、发展推动力,助推企业满产达产,提高全市税收收入。

自企业入驻以来,累计辐射带动全市近3000人实现本地就业务工,推动广西信发、天桂铝业等龙头企业2024年产能全面释放,实现氧化铝产量486万吨、电解铝产量29万吨,铝工业总产值攀升至246.7亿元、增长25.3%。目前,该片形成“以产聚人、以人兴业”的良性循环。

农文旅融合拓展新空间。武平镇挖掘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生态果园与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农业有机结合。辖区内蜜桃、刺梅、葡萄、李子等40余个特色水果采摘园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百万元。

党建育“凤”:激活“内生力” 培育“话事人”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培养‘领头雁’。”武平镇将人才培育嵌入党建肌理,实施“三员培养计划”:把产业能手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优秀人才纳入村“两委”成员后备梯队,引导村“两委”成员参加公职人员招录考试,切实把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留在基层,服务乡村发展。

科技特派员“把脉开方”。镇党委、政府以农业服务技术人员为主体,联系上级职能部门派出技术员,组建技术服务队,开设“田间课堂”,解决种植、销售等难题。返乡青年黄大平在外出打工2年后,回乡种桑养蚕,“现在种桑养蚕有技术员指导,销路也不用愁,年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多。”

“后备人才库”蓄力基层治理。全镇储备40岁以下村后备人才中,返乡青年占比35%。返乡创业“90后支书”林其坤敢为先锋,自己种植了20亩百香果,还带领村集体引进企业种植,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了就业岗位。

从“孔雀东南飞”到“春暖燕归巢”,武平镇以党建为纽带,以产业为根基,以服务为保障,破解人才困境。如今,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在这里找到舞台,他们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武平镇将持续深化“引育留”机制,让人才“归巢”更暖心,乡村发展更强劲。(罗俏)

来源:靖西市武平镇人民政府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