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科教文卫

“轮值村医”走进四联村——三甲名医技术“输血”,点亮深山健康路

2025年07月08日18:00 | 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字号

四联村静卧于隆安县南圩镇西南的群峦之中,距南圩镇23公里,离隆安县城28公里。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疾病曾是悬在村民头上的另一重山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如影随形,难缠的基础杂症也令村民愁苦不堪。跋涉数小时去县城求医,耗时费力不说,更让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小病拖、大病扛”成了村民无奈的习惯……

  2022年7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轮值村医”项目如健康纽带,嵌入深山褶皱。隔周的周四,4-5名的“轮值村医”专家如约而至,风雨无阻地为当地村民进行免费义诊和健康咨询,让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真切感受到便民健康服务。截至目前,“轮值村医”活动54期服务,超3000人次受惠。

2022年7月15日,四联村卫生室迁址重启,广西中医药大学乡村振兴 健康帮扶基地揭牌仪式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轮值村医”活动(四联村)启动仪式在四联村举行

  医院倾力投入5万元改造村卫生服务中心——硬化地面、更新水电、增设卫生间,更捐赠了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火罐、刮痧板、药线,以及十一方药酒、止咳糖浆、咽痒咳合剂、健脾益气合剂等中医设备与药品。昔日简陋的村卫生服务中心脱胎换骨,成为村民健康的坚固堡垒。

医院为四联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捐赠院内制剂药品及基础医用耗材

  对于家门口就有三甲医院专家的幸福感,该村村主任韦大哥深有体会。2021年,医院为定点帮扶村村委进行健康公益体检时,发现韦大哥患有早期肾癌,立即为他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手术,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并清除了他身上的“定时炸弹”。

  韦大哥说:“我以前经常手脚疼痛麻木,后来每次专家义诊,我就去做针灸、火罐、刮痧、开中药,现在症状逐渐好转了,干什么都更安心方便了。”

四联村首次开展“轮值村医”活动

  陆大婶是田间劳作的普通农妇。一次轮值村医看诊时,医生发现她面部不自主抽动,细问之下还伴有手麻、脸麻的症状。“情况危急,高血压脑梗前兆,你要赶紧上医院。”医生当即敦促她去县医院就诊。正是这一及时预警与干预,避免了悲剧发生。

  如今每次专家下乡,陆大婶必来复查针灸、推拿。“想想都后怕!”她心有余悸地说,“要不是那天专家正好在村里,我这把老骨头可能就瘫在床上了。现在每次他们来,我都来‘报到’,心里踏实多了!”

  对于村民翟大爷来说,轮值村医则点燃了他康复的希望之火。脑梗后遗留的偏瘫,让他行动极其困难,生活蒙上厚厚的阴影。轮值专家为他进行了细致的诊察,不仅制定了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手把手地指导他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以前走几步路都费劲,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翟大爷回忆,在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他重拾信心,开始坚持锻炼。如今,每天清晨,村民们都能看到翟大爷拄着拐杖,出现在村委的健身器材旁,一丝不苟地进行康复训练。

  “身体感觉好多了,没那么僵硬了,力气也回来了一些。”每次轮值专家到来,翟大爷都会拄着拐杖来到卫生室,接受针灸、推拿和按摩等康复治疗。“路再难走,我也得来!专家们帮我看到了好转的希望,省去了跑县城的折腾,这份恩情,我记在心里。”翟大爷的坚持和身体好转,正是轮值村医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证明。

  这份守护的温暖,甚至延伸到了崎岖的山路之上。

  原驻村第一书记周雨晴深知偏远屯村民的求医之苦,她主动承担起“爱心司机”的角色,接送居住较远的多放屯等地的村民前来就诊。如今,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覃成龙接过了这份“爱心”接力棒。

四联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雨晴(原任)、覃成龙(现任)进行交接

  村民黄大姐下肢瘫痪,常年依靠轮椅,出行极其不便。覃成龙不辞辛劳,每次看病都亲自开车接送黄丽玲,让“看病路”不再遥不可及。“覃书记真是好人啊,没有他开车接送,我这身体,哪能这么方便来看专家?”黄大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次精准的诊断,一趟温暖的接送,一套科学的康复指导……“轮值村医”项目用专业与爱心,在四联村及其周边织就了一张细密的健康守护网,稳稳地托起了村民的健康与安心。 它不仅治好了身体的病痛,更驱散了村民心中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求医无门的无奈。

  多学科专家“送医入户”

  “第一次踏进村子,缺医少药的状况触目惊心。”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肝病科二区主任龙富立回忆,当时的村卫生服务中心仅有一名村医、一间陋室、一张诊桌、一个药柜,内外妇儿全科重担压在一人肩上。最现实的困难是缺药,“诊断明确,却无药可用。”龙富立说。

  “轮值村医”的到来如春雨滋润旱地。专家们带来的针灸、推拿、康复护理等技术,极大缓解了村民的病痛。

  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造血”——村医许依娜是直接受益者。在专家手把手的带教下,她的刮痧、拔罐等中医技术突飞猛进。

  “现在村里人若有感冒、肌肉酸痛等病症,我都能用这些技术帮忙缓解。”这份专业成长带来的成就感,让许依娜更坚定了扎根乡土、服务乡亲的信念。

  医院的后盾支撑远不止于诊疗。覃成龙细数帮扶成果:在基础设施上,医院助力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合理划分诊断、治疗、药房等功能区;在资源供给上,定期派遣多科室专家,并捐赠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充实物资储备。

  最具前瞻性的帮扶,是将医疗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专业优势,四联村因地制宜发展起骨碎补种植产业。这种骨科常用药材,正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学校将继续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支持,让中草药种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血良方’。”覃成龙对此充满期待。

医院党员与当地村民携手种下骨碎补幼苗,同时向村民宣传中药种植政策,推动四联村中药种植产业发展

  光阴流转,轮值村医已深深融入四联村的肌理。从破局“看病难”到重塑健康观,从技术“输血”到培育本土医者,再到孕育中药产业,这一模式在石山深处扎下了根。

  当三甲专家风雨无阻的身影,与村民拄拐复诊的脚步在村卫生服务中心相遇,一幅健康乡村的图景正变得清晰可触。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延伸,更是对“一个都不能少”的乡村振兴承诺最温暖的践行——让生命的尊严与希望,在群山最深处也能如春草般蓬勃生长。

(责编:陈丽冰、庞冠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