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科教文卫

桂林师范学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7月08日16:56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桂林师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纳入学校中心工作,整体部署、定期研究,推进工作落实,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打造宣传教育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学校在学生社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华梦”的美好图景。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融入了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元素,用朴实典雅、简洁纯粹的风格,融教育和观赏于一体,让各民族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今年4月,学校与民建桂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共建桂林师范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双方以基地为依托,在理论研究、教育实践、文化浸润等领域深度合作,合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到基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

构建情感共融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感

打造“行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到兴安灵渠、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少数民族村寨等地实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行走的思政课”中通过参观实景实物、浸润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强化情感共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每年寒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惠民等社会实践活动。选派志愿服务队为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制作“助力苗乡文化振兴”主题墙绘,学校艺术团“送艺下乡”助力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和平乐县大发瑶族乡成立40周年庆典,唱响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乐章。同时,各族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祖国发展变化和民族团结的力量,从而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

举办“三月三”民族文化游园活动。通过对山歌、抛绣球、猜灯谜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讲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感党恩的故事,让师生在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体验传统民俗、传承民族文化,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活态传承与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学校组建以音乐系教师为主体的“广西文场活态保护模式构建”研究团队,专门研究广西文场的教学、传承和创新,为学生开启了解广西文场的艺术之门。创排文场新唱《漓江烟雨》,将古筝、舞蹈等表演手法与广西文场相结合,极具观赏性;文场作品《精准扶贫五更郎》将广西文场小调(银纽丝)与壮族音乐风格融于一体,既有旋律感、画面感,又具有浓郁地域特征。

创造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构建“诵·演·教”递进式生态培养体系和“课·训·赛”三位一体融通机制。常态化举办朗诵比赛、主题演讲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志愿服务等。学校每年都承办广西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全区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学校各院系通过开展“民族服饰我来猜”“草编花环制作”“漂漆手作”、漆扇绘制、剪纸等活动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师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以“有效”之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学校成立桂北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创作的桂林文场作品《漓江烟雨》《象山水月》分别获得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东盟红铜鼓艺术教育成果展特等奖,《精准扶贫五更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教学案例《红军岩下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八桂大地唱响民族复兴之歌》《连通·互嵌·融合——灵渠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纽带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团结花常开长盛》获自治区高校“大思政课”示范课堂一等奖。学生诵读作品《青春中国》《为祖国而歌》《守岛英雄》等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学校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黄勇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伍红梅)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