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市县

阳朔县:党建执笔绘好和美共富“山水画卷”

2025年07月04日15:31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阳朔县凤楼村党员志愿治安巡防队正在村里巡查。阳朔县委宣传部供图
阳朔县凤楼村党员志愿治安巡防队正在村里巡查。阳朔县委宣传部供图

遇龙河水画中流,两岸风光不胜收。在阳朔县高田龙村的岩壁下,攀岩爱好者正挑战国际标准线路,不远处的生态漂流河道上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幅“山水为底、产业为笔”的发展画卷,正是阳朔县以党建引领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以前种柑橘怕黄龙病,现在改种麻竹,收入翻了好几番!”该县金宝乡大桥村村民陈少明站在千亩麻竹基地前笑得合不拢嘴。这一转变,源于阳朔县党建引领下的特色产业规划——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专家团队驻点指导,让麻竹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而在高田龙村,“强村公司”推动的“岩壁经济”“水域经济”等“四维一体”产业体系,让村民首次尝到集体经济分红100万元的甜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东”的跨越。

行走在阳朔乡间,基层党组织如同强劲引擎,在新产业培育、文明新风塑造、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多点发力,解码出全域发展的“阳朔密码”。

党旗领航拓宽强村富民路径

在白沙镇“金龙巡游”项目运营现场,由16个村(居)经济合作联合社参股成立的公司正有序接待游客。这是阳朔县打破“单打独斗”模式的创新实践——以9个强镇公司为支点,联合38个强村公司组建“9+38”产业联盟,成立6个产业发展临时党组织,通过“以强带弱”实现跨村合作。福利镇党委指导成立黑皮果蔗种植销售协会党支部,探索“党员+种植能手+脱贫户”结对帮扶种植方式,推进3家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孵化20余名电商运营主播,促进产业集聚升级。2024年,培育黑皮果蔗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3.4亿元。

产业融合的生动场景还出现在金宝乡。当地党委调研发现麻竹生长快、收益高的特性后,党员干部率先改种示范,邀请农技专家驻点解决种植难题,如今麻竹种植面积超千亩,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红色铸魂引领乡村文明风尚

“山歌好比春江水哎……”兴坪渔村的百人山歌会上,游客莫先生与村民对唱,沉浸式感受山歌文化。村党支部牵头举办的民俗活动,不仅让游客体验非遗魅力,更让渔家文化通过歌声代代传承。在金宝乡门楼村,红白理事会的成立让村民告别了宴席攀比——移风易俗新风尚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走家串户宣传“五个统一”工作法,如今简办红白事成为新风尚,村民省下的资金更多投入到产业发展中。

福利镇“五月八”民俗文化旅游节上,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与党员志愿服务交织成景。“活动既传承了民俗,又拉近了邻里距离。”游客李先生的评价,折射出阳朔县以党建推动文化振兴的成效。通过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活化非遗项目,阳朔让文明新风与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多元赋能推动智慧治理效能

“遇龙河景区客流量正在实时监测中,水质数据保持正常。”在智慧文旅综合管理平台的监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高效调度景区管理。这一平台由阳朔县委县政府主导打造,集成了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多项功能,使得突发情况的处置时间缩短了50%以上。游客陈女士对此表示赞赏:“只需扫码即可反馈问题,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处理,让我们的游玩体验更加安心。”

在基层治理末梢,阳朔将全县划分为234个网格,配备兼职网格员使用综治云APP,实现“党建、管理、服务、治安”等民生事项一网统管。从智慧文旅到网格微治理,科技赋能让山水间的治理更精细,也让游客的体验更舒心。

如今的阳朔,“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金”交相辉映。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全县在产业融合中壮大集体经济,在文化传承中培育文明乡风,在科技赋能中提升治理效能。未来,阳朔将继续以党建为笔,在山水画卷上书写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乔小娟 朱宁)

渔村村委大河背码头百人唱山歌文艺汇演现场。陈嘉伦摄
渔村村委大河背码头百人唱山歌文艺汇演现场。陈嘉伦摄
遇龙河景区的智能机器人和四足机器狗在景区巡逻。阳朔县遇龙河景区供图
遇龙河景区的智能机器人和四足机器狗在景区巡逻。阳朔县遇龙河景区供图
福利镇蔗香甜园里长势良好的黑皮果蔗。陶翠梅摄
福利镇蔗香甜园里长势良好的黑皮果蔗。陶翠梅摄
(责编:陈丽冰、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