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转乾坤三十载
——科技特派员赖永雄的乡村振兴“牛”故事

夏日的正午,桂粤交界的广东省怀集县梁村镇永红村,范况新的养殖场里传来浑厚的牛哞声。一个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正与养殖户仔细查看牛群的长势。“老范,这牛最近长得不错,但防疫这根弦还得绷紧。”本是客家人的赖永雄,操着一口流利的粤语,语气笃定。
他,就是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高级畜牧师赖永雄。1995年,从柳州牧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30年前,他义无反顾扎进这个省际边界的穷山沟;30年后,他带领乡亲们将肉牛养殖打造成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让“贺州寿城雄黄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抢手货。乡亲们亲切地称他“牛教授”,他却总是摆摆手:“我就是个给牛打工的。”
赖永雄和养殖户范况新在讨论牛的长势。谭小荣摄
从质疑到信任:养殖户激增的“拓荒路”
1995年的灵峰镇,还是“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边界贫困乡。初出茅庐的赖永雄,带着一箱专业书和满腔抱负,住进了废弃多年的仅十多平方米、兼作办公与生活的松脂厂办公室。“当时村里人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外星人。”他笑着回忆,“尤其我曾因小儿麻痹导致行走不便,他们的疑虑也很自然。”
面对质疑,赖永雄选择用脚步丈量土地。他花了两年时间走遍全镇三个村寨,发现农户散养的本地黄牛普遍存在“三低”困境:受胎率低、出肉率低、成活率低。更棘手的是,村民固守“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对科学养殖充满抵触。
为了破局,赖永雄逢人就讲科学养牛的好处,三句话不离本行,鼓励大家养牛致富。他挨家挨户上门,手把手传授技术,做好疫病防治。
“当年要不是雄哥帮忙指导,我可能还一贫如洗,哪能住上这楼房,买得起冰箱、彩电、太阳能热水器、农用车和钩机?”梁培磁满怀感激。2001年,他偶然结识赖永雄,在其鼓励下开始养牛。“开始啥都不懂,黄牛品改、人工授精、孕期呵护?全是一头雾水。”梁培磁笑道,“技术难题全‘推’给了雄哥。”
面对零基础的梁培磁,赖永雄耐心指导,引导他养殖优良杂交母牛,再通过科学选配进行三元、四元杂交,培育优质肉牛。如今,古稀之年的梁培磁仍在坚持养牛。
“越是困难,越不能轻言放弃。”赖永雄的信念坚定如初。在他不懈努力下,灵峰镇的肉牛专业养殖户从1996年的5户发展到如今的72户,全镇肉牛存栏量从当年的300多头跃升至如今的3000多头,有力带动全镇人均年收入突破一万元大关。
养殖户范况新在给牛喂草料。谭小荣摄
从粗养到精养:一头牛增收5000+的“技术经”
“2014年我开始试着养肉牛,就养了10头。”范况新说,“没想到结识了雄哥,在他的技术指导下,现在存栏40头。经过3代改良,最大的牛体重达1500斤,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范况新的喜悦,源于赖永雄对养殖技术的持续攻坚与品种改良的潜心钻研。“品种改良是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赖永雄深谙此道。
在组织实施广西牛品种改良项目时,他组织技术团队走村串户,指导技术员为养殖户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多年来,经他们改良的母牛多达11万头,成功产下优质杂交牛犊9万多头,每头牛为农民增收5000元以上,无数贫困户借此脱贫。凭借卓越成效,他连续多年荣获“广西优秀牛品种改良技术员”称号。
永不满足的他大胆创新,研发出“贺州楼利黄牛”“贺州寿城雄黄牛”两项高端肉牛杂交改良技术,一举攻克了广西本地黄牛饲养周期长、出肉率低的难题。其中,“寿城雄黄牛”成年体重可达800-1000公斤,较本地黄牛单头增收5000元至1.2万元。这些技术在桂、粤、湘三省区广泛应用,辐射带动10多万养牛场(户),创造经济价值超20亿元。2019年和2021年,他两度斩获“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成为行业标杆。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1.2万养殖户的“领路人”
为更高效服务养殖户,赖永雄创建了“灵峰镇赖永雄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推广8个优新品种、12项新技术,成功破解67项养殖关键技术难题。在这里,他悉心培养了1133名乡村振兴紧缺技术人才,带动1.2万名养殖户掌握先进养殖技术。工作室也获评“贺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他被认定为贺州市高层次人才;2023年,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再添创新硕果,持续赋能农业发展。
同时,他积极组建养牛协会和养殖合作社,构建起覆盖种苗供应、疫病防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协会和合作社,他累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147期、现场培训356期,提供技术咨询16.2万人次,诊治动物疫病12.1万例。他指导的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养牛协会,先后荣获“广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称号。
扎根30年,他已完全融入两广省际边界的山乡。村民家中的猪舍、牛舍、鸡舍,他都了然于心。曾有多次调回城区的机会,都被他婉拒:“我已扎根灵峰,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继续用技术为灵峰人民、为两广人民服务。”
夕阳西下,牛群归栏的铃铛声在山谷回荡。赖永雄驱车驶向下一个村寨。渐行渐远的车影,与三十年前那个初入山乡的年轻身影悄然重叠。山乡早已旧貌换新颜,而铭刻在泥土里的那颗初心,始终未变。(温智芝 谭小荣 李婷 陆芳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