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职业学院“薪火筑梦”实践队走进海洋四所
共护“海洋活化石”鲎的青春担当

![]() |
讲座现场。北海职业学院供图 |
近日,北海职业学院“薪火筑梦”辅导员工作室组织40余名师生赴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四所”),开展“走进海洋四所,我们一起守‘鲎’”主题海洋科普实践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沙盘观摩、实验室探秘等多维度实践,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海洋生态保护,厚植“守护蓝色家园”的责任意识。
沙盘前的使命课:感知向海发展脉络
活动首站,师生们在海洋四所办公室讲解员的引导下,驻足于研究所总体规划沙盘前。“这里展示的不仅是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坐标体系。”讲解员的讲解配合立体沙盘演示,让同学们直观触摸到海洋四所“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支撑广西向海图强”的职责定位。“原来每一块实验区的规划,都与国家海洋战略紧密相连。”2023级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付世航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珊瑚、海豚的生存环境和习性。
讲座中的生态课:解码“活化石”的生存密码
“中国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圆尾鲎为易危(VU)物种……”海洋四所马笑晚博士以《走进神奇的海洋生物》为题,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海洋濒危物种的窗口。从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条款,从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到“海洋活化石”鲎的独特价值,马博士的讲解既有科学数据支撑,又充满人文关怀。
现场,中国鲎与圆尾鲎的实物外壳标本成为“最佳教具”。“中国鲎外壳深褐、边缘呈锯齿状,圆尾鲎外壳光滑、尾部圆柱状。”马博士手持标本逐一比对,让抽象的物种特征变得可触可感。当讲到鲎血在医药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带来的生存危机时,台下学生们的神情愈发凝重。“6月20日是国际鲎保育日,保护鲎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事,需要科研机构、高校、公众共同织密‘保护网’。”马博士的呼吁,在青年学子心中激起涟漪。
实验室里的实践课:触摸科技护海力量
“这是用于检测海洋微生物的培养箱,那边是分析海洋环境要素的精密仪器……”在海洋四所科研人员带领下,师生们走进海洋生物实验室,近距离观察北部湾典型海洋生物样本及实验器材。当看到科研人员熟练操作DNA检测设备时,202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韦肖谊不住感叹:“原来保护海洋生物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科技支撑。”
“从物流专业角度,减少塑料包装、优化运输路线都能降低海洋污染。”付世航结合专业思考分享感悟。“我想用新媒体讲好海洋保护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北部湾生态。”韦肖谊的实践规划赢得阵阵掌声。这些来自一线的青春思考,正是实践教育的生动注脚。
协同中的育人课:厚植向海青春力量
“我们以‘行走的思政课——海丝学堂’为载体,将地域海洋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构筑海洋强国梦想。”工作室主持人赵晓兰老师介绍,近年来工作室持续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此次与海洋四所的合作,既是一次科普实践,更是一场“大思政课”的创新探索。
据悉,双方已达成共识,未来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更多实践活动,推动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海洋的实际行动。
从沙盘到实验室,从讲座到互动,这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海洋科研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守护海洋、责无旁贷”的种子。正如活动结束时学生们共同发出的倡议:“守护海洋,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要做行动派!”(黄晓红、莫海燕)
![]() |
沙盘讲解。北海职业学院供图 |
![]() |
实验室里的实践课。北海职业学院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