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统筹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

人民网南宁6月6日电 (记者覃心)6月6日,记者从广西生态环境厅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为了有效支撑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广西生态环境厅统筹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
据介绍,目前,全区共有185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39个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51个地表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断面,744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站),1430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58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73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位,40个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点位,217个海洋生态质量监测点位(断面),10个海洋专项监测项目等。结合监测工作数智化转型,编制广西地表水自动监测站智慧化运维改造技术方案。全面完成“十五五”期间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声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国控监测站点(断面)调整设置工作。
2023年以来,广西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相关工作部署。目前,广西共计有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全区站网建设初现雏形,有效地完成了国家站网的建设任务。其中,2023年获批3个综合监测站,分别是桂林漓江站、环江喀斯特站、北部湾海洋站。2024年,广西共有4个综合监测站入选,分别是百色金钟山站、友谊关站、南宁农业站、桂林城市站。
“十五五”期间,广西将着力打造全区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网络与立体监测能力,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广西减污降碳工作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监测对象为7种人为活动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建设内容涵盖地面组网温室气体浓度观测,温室气体多界面通量观测,地面移动观测,无人机、无人船组网监测,非碳温室气体在线监测,温室气体溯源监测,重点行业排放监管,温室气体遥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生态系统碳汇同化反演等方面能力建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