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东:以文润心 共筑美好家园

右江河畔的清晨,阳光洒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的主题墙绘上,一幅幅弘扬乡风文明的图画栩栩如生。人们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看着挂满枝头的青色香蕉,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脸上满是喜悦。“现在村里环境美了,大伙儿比着谁家更干净,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模范村党总支部书记陆彩香的话语里透着自豪。这一幕,正是田东县以文化为纽带,深化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的鲜活写照。
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近年来,田东县以红色文化铸魂、以制度创新夯基、以群众参与聚力,将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红色精神浸润、积分激励、党建引领自治等举措,破除陈规陋习,绘就了一幅“乡风淳、产业兴、百姓乐”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红色文化滋养文明新风
“节俭办宴不攀比,五个统一记心里……”走进平马镇百谷村,讲解员轻声哼唱一首由村“两委”改编的红色歌谣。该村将移风易俗的“五个统一”标准融入革命旋律,成为村民口口相传的“新风曲”。
右江河畔的平马镇百谷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作为远近闻名的“红军村”,百谷村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军陈列室、烈士纪念园等教育基地,让红色精神浸润村民生活。村党总支书记李海波介绍:“我们把红白事标准编成歌谣,通过合唱团传唱,让文明新风入脑入心。”在村口的“弘谷餐厅”,村民操办宴席需遵循“每桌不超500元、随礼不超200元”的村规,既保留了传统仪式感,又杜绝了铺张浪费。
百谷村红色教育基地。人民网 付华周摄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口号上。百谷村成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老党员带头宣讲节俭新风,乡贤能人化身“文明劝导员”。村民们感慨:“红军精神教我们艰苦奋斗,现在日子好了,更不能丢了老传统!”
“小积分”激活治理“大能量”
思林镇龙邦村的“爱心超市”里,货架上的洗衣粉、水桶等物品标注着不同分值的标签。村民谭文益拿着积分卡,根据积分兑换所需生活用品。作为广西唯一一个整村搬迁的建制村,龙邦村围绕“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的目标,把积分制融入乡村治理,破解了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的难题。
交通便利的龙邦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龙邦村于2022年6月开始运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超市”,通过爱心企业、爱心人土、乡贤、村集体经济、后援单位等方式筹集超市物品。该村将环境卫生、文明礼仪、公益参与等纳入积分考评。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环境卫生评比、维护邻里和谐等村级事务可以获得积分,每季度用积分兑换爱心超市免费生活物资,通过“攒分换物”激发内生动力。曾经的“山民”阮宋阳如今已习惯用马桶、分垃圾:“党员楼栋长带着学,慢慢就适应了城里生活。”
走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的龙邦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积分制不仅改变了生活习惯,更催生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新景象。村内引进电子厂、帮扶车间,吸纳62名群众就业;村民自主创办小餐馆、电商作坊,年均收入突破万元。“积分换的不仅是物品,更是荣誉感!”龙邦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日德指着超市门口的“光荣榜”说。一年多来,600余人次参与兑换,小区环境从“脏乱差”变身“洁净美”,乡风文明的红旗插上了龙邦村的荣誉墙。
党群共治绘就“同心圆”
“彩礼不超过3万,单方操办的结婚酒席不超20桌,非直系亲属封红包不超过200元,这条大家同不同意,同意举手!”2023年11月21日晚,夜幕降临,龙邦村篮球场上灯火通明,100多名户主围坐成圈,热烈讨论着红白事新规。村党支部书记蓝茂东话音未落,现场齐刷刷举起一片手臂。“过去随礼互相攀比,现在标准统一了,心里踏实!”村民卢海诗的感慨引发共鸣。
蓝茂东介绍龙邦村移风易俗相关情况。人民网 付华周摄
蓝茂东说,龙邦村创新“群众议、骨干推、落地实”工作法,通过网格化管理、“红白理事会”入户宣传,让移风易俗从“纸上条款”变成了“行动自觉”。
党建引领的自治实践同样在祥周镇模范村开花结果。依托村里的龙潭灵湖景区,该村将壮族特色民居改造与家风家训上墙结合,绘制20余处主题墙绘。同时,用废旧轮胎、砖瓦等打造富有创意的景观小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农技培训、法律讲堂、家风课堂等,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2024年,模范村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旅游收入60万元,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实现“双赢”。
祥周镇模范村龙潭灵湖景区。人民网 付华周摄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榜上有名,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文明新风拂过右江两岸,田东大地的蜕变仍在继续。从百谷村的红色歌谣到龙邦村的积分超市,从模范村的墙绘长廊到漫山遍野的芒果香,田东县以文化浸润人心,以制度重塑风尚,让移风易俗不再是“一阵风”,而是扎根乡土、滋养幸福的“常青树”。“好风气带来好日子,这样的家园,谁不爱呢?”陆彩香笑着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