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从操作台到冠军台

——解锁广西中烟“精干队伍”建设密码

2025年04月30日11:07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四月的广西中烟南宁卷烟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内,实训台上机器人的金属臂正有规律地往复运动,显示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流。走近时看到,电工唐俊正站在控制柜前,手中握着示教器,目光专注地盯着机械臂末端的抓取动作。

他侧过身,手指在示教器上快速输入参数,机械臂应声调整轨迹,精准抓起放置在工作台上的模型。这位2024年“桂有技能、产业振兴”广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赛项冠军,四年前还是叶片加料岗位的一名操作工。他从职场新人到技术骨干的蜕变,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折射出广西中烟以“精干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貌。

唐俊在工作室训练埃夫特机器人。广西中烟供图

唐俊在工作室训练埃夫特机器人。广西中烟供图

基层淬炼:在一线岗位筑牢“专业根基”

2020年8月入职后,唐俊经历了将近一年的三个车间轮岗培训,最终被分配到制丝车间叶片加料岗位。“这个岗位需要时刻关注工艺参数变化,开机三个月,我记满了很多本操作日志,光不同工况下的参数调整就总结了多种方案。”回忆起一线实操经历,他对南宁厂“扎根基层、耐住寂寞”的培养理念深有感触,“师傅告诉我,设备运行的每个细节都藏着‘技术密码’,只有把操作台当作‘课堂’,才能真正读懂生产现场。”

唐俊经历的车间轮岗培训,并非简单的岗位轮换,而是带着“吃透每个生产环节”的任务:在切丝工段,他学会了根据烟叶含水率调整切丝宽度;在烘丝工段,他掌握了不同牌号卷烟对烟丝干燥度的细微差异。

这种“蹲苗”式培养,正是广西中烟技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据南宁卷烟厂人力资源科科长王洪军介绍,工厂构建了“操作工—维修工—技术员”三级进阶通道,要求所有技术岗员工必须在一线岗位沉淀至少两年。

南宁卷烟厂党委书记、厂长唐永佳强调,技术工人成长没有捷径,唯有扎根一线、沉淀积累,才能读懂设备运行的技术密码。“我们要求技术岗员工要耐得住寂寞,就是要让操作台成为‘成长课堂’,把每个按钮、每根线路的‘脾气’摸透。”

2022年,车间电气维修人员紧缺,唐俊凭借电气工程专业背景进入电工组。面对制丝车间数十种设备的复杂PLC程序,他开启了“白加黑”学习模式。白天跟着师傅检修设备,晚上在家里研究程序,遇到难题随时向资深技术人员请教。

“当时车间设备型号多、程序杂,光读懂一套主机程序就是一项庞大复杂任务,但他硬是用一年时间啃下了通常三年才能掌握的知识体系。”车间维修班电气组组长彭亮回忆道,他也是唐俊的师傅,“这种‘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正是我们对‘青年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的品质。”

“公司对青年员工的培养,紧扣张思荣总经理提出的‘本行要专、跨行要熟、全局要通’要求,既搭台子、压担子,更注重点对点滴灌培育。”王洪军介绍,像唐俊这样的90后技术骨干,通过选拔进入“青年人才班”,厂里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培养计划,包括组织开展前沿新技术新知识专题培训、安排其参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公司专项经费支持其开展电气控制领域的创新研究等,让唐俊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快速提升专业技能。

唐俊在比赛中使用编程调试机械手臂。广西中烟供图

唐俊在比赛中使用编程调试机械手臂。广西中烟供图

竞赛攻坚:在实战舞台磨砺“创新锋芒”

2022年,唐俊首次参加南宁厂信息化竞赛便斩获第三名,同年获评南宁市“青年岗位能手”。这些荣誉成为他挑战更高目标的起点。2024年,他瞄准“桂有技能、产业振兴”大赛新增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赛项,该赛项要求搭建技术平台并编制程序,实现机器人精准控制,这不仅与他的技术专长相得益彰,更与车间设备升级改造的发展方向紧密契合。

备赛时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训练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以后。唐俊指着训练室的机器人模型说:“为了优化机器人运行轨迹,我每天重复调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每个动作误差控制在毫米以内。”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最终让他在赛场上以“程序零失误、操作零偏差”的表现摘得桂冠。

以赛促学,这是技术人才成长的“加速器”。南宁卷烟厂人力资源科技技能鉴定管理员庞雄明表示:“我们把技能竞赛作为检验‘精干队伍’成色的试金石,更将其视为技术创新的‘预演场’。唐俊参与大赛,正是公司‘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体系的重要一环。赛前,我们为参赛选手组建了包含高校机器人专家、行业技术能手的‘双导师团队’,针对智能制造赛项需求,开放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和机器人实训平台,开展了专项集训。”

而在唐永佳看来,竞赛背后是一整套人才赋能体系,从“青年人才班”的系统培养,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师徒传承,再到重大项目的实战历练,竞赛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检验个人能力,更考验企业能否为人才提供“跳起来够得着”的平台。唐俊的冠军奖杯,既是他个人的“成人礼”,也是公司人才培养生态结出的硕果。每个技术人员都能在实战中找准定位、磨砺锋芒,最终成长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已经成长为技术尖兵的唐俊,能独立检修设备。广西中烟供图

已经成长为技术尖兵的唐俊,能独立检修设备。广西中烟供图

项目赋能:在重大任务中锤炼“系统思维”

唐俊的师父彭亮回忆,2022年唐俊刚进入电工组时,彭亮就鼓励他参与“设备专用件替换为通用件”课题。当时唐俊每天带着笔记本跟着老师傅跑现场,不仅记录故障点,还追问设备运行的全流程逻辑,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让彭亮对这位徒弟高看一眼。

2023年底,南宁卷烟厂启动制丝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唐俊作为核心成员承担程序设计与调试重任。在加料岗位上位控制改造方案评审中,他敏锐发现潜在漏洞:“如果想完全实现上位控制,必须改善操作人员料液现场二次确认环节。”经过实地调研和模拟推演,他提出“人机双校验”优化方案,在程序中增加确认模块,成功规避质量隐患,被团队称为“关键安全锁”。

这样的“火眼金睛”,源自公司“把项目作为磨刀石”的培养理念。王洪军介绍,公司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通过公开揭榜获得专项支持:“我们为项目组配备高校专家顾问,开放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并将创新成果纳入岗位考核,让技术人员在真刀真枪的攻坚中提升系统思维。”

作为唐俊职业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彭亮说道:“公司提出‘本行要专、跨行要熟、全局要通’的人才培养要求,唐俊的‘人机双校验’方案就是最好的诠释。他既懂电气控制的底层逻辑,又能跳出技术视角,考虑操作人员的行为习惯和系统容错机制——这种‘技术+人文+全局’的三维思考,正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唐永佳进一步阐释:“‘专’是扎根本职的钻劲,‘熟’是跨领域协同的眼界,‘通’是系统整合的格局。重大任务就像‘磨刀石’,既能磨出技术的‘锋利’,更能磨出思维的‘厚度’——这才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最需要的系统级人才。”

唐俊从叶片加料工到技术尖兵,用4年时间实现“三级跳”,靠的不是个人天赋,而是企业为他搭建的成长阶梯——基层轮岗让他接地气,竞赛平台让他长志气,项目攻关让他成大气。

正如唐永佳所说,一支优秀的队伍应该“既有内涵又有颜值”。这里的“内涵”,是指成员要有思想、有信念,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颜值”则体现为有担当、有作为,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广西中烟,“精干队伍”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岗位的培养细节中:是新员工轮岗时师傅的句句叮嘱,是竞赛场上亮起的那盏深夜明灯,是项目攻坚时团队的一次激烈研讨,更是企业始终坚守“技术光荣”的价值认同。(广西中烟)

(责编:陈露露、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