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产业振兴

近年来,乐业县以党建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勾勒出产业振兴的壮美图景。该县紧扣建强堡垒、育强队伍、提升服务三大主线,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先后获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甘田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连续三年在自治区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评“综合评价好”等次,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之路。
强基固本筑堡垒,激活产业振兴“主引擎”
走进乐业乡村,处处可见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8.46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内,猕猴桃、刺梨、高山蔬菜等作物郁郁葱葱,党员先锋队队员正指导农户修枝疏果。花坪镇种植户田美的猕猴桃园,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产量一直不高。党员先锋队的技术骨干定期上门指导,从施肥、剪枝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她科学种植方法。如今,田美家的猕猴桃不仅产量大幅提升,品质也更优,在市场上十分抢手。这片土地的蝶变,正是当地党组织强基固本的成果缩影。
近年来,乐业县持续深化自治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县创建,创新开展村级党支部“争星夺旗”提升行动,44个星级村党组织、47面红旗村旗帜在产业一线高高飘扬,带动全县89个村党组织迸发出强劲动能,推动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20%。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该县实施“头雁强能”行动,构建“储备选拔—拉练培训—学历提升—结对帮带—量绩打擂”全链条培育机制,2024年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办89个基层党建项目,其中77个聚焦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村均达24.62万元,位居全市第一。甘田镇板洪村党支部书记领办的红心猕猴桃产业项目,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7万元,更带动群众增收160 余万元。
一个党员一面旗。230余支产业发展党员先锋队活跃在田间地头,1.5万余户群众通过“一联N”结对机制,在党员带领下种植特色产业,7.4万个产业务工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淬炼队伍聚合力,打造产业发展“生力军”
在新化镇百坭村文秀帮扶产业基地,一群驻村工作队员正在现场对标学习。乐业县创新开展“对标文秀找差距,振兴乡村我先行”活动,组织226名驻村干部对照“文秀品质+驻村职责”剖析差距1086条,制定提升措施1248条,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产业发展,技术是关键。该县推行“一乡一团”+“产业组团” 双组团服务模式,48名科技特派员化身“田间医生”,累计提供技术指导450余人次、培训3100余人次,培育出4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0家家庭农场,年总产值近4亿元。同乐镇猕猴桃种植户蒲朝思感慨:“专家手把手教管理,果子品质好了,销路也不愁!”
在乐业,一线干部有奔头、有干劲。该县出台“黄文秀式好干部”选树办法,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等一线选拔27名先进典型,纳入专项干部库重点培养,75名服务产业发展突出的干部获提拔重用,95人次优先晋升职级。鲜明的用人导向,让“崇尚榜样、争当榜样”成为全县共识。
创新载体强支撑,构建产业升级“新生态”
在逻西乡,产业联盟功能型党支部成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 “金钥匙”。通过技术共享、人才共用、产业共建,2024年新种植油茶、八角1.1万余亩,有效解决了群众产业发展“小散弱”问题。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乐业县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13名猕猴桃领域专家,通过“结对帮带”培育230名乡土人才,开展技术培训730余人次,推动500亩猕猴桃示范园亩产量从800斤提升至2000斤,56户种植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4年,全县猕猴桃投产面积达2.5万亩,产值 3.2亿元,相关经验登上《中国人才》杂志。
在农产品加工端,乐业县携手中国广核集团,建成我国首个农产品原产地电子束保鲜示范中心,首创的电子束保鲜加工工艺获评“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为高山蔬菜、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装上“保鲜引擎”。乐业县乐美奇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再飞说:“以前猕猴桃果放不了多久,运输路上还容易坏,想多卖点都难。现在有了这电子束保鲜技术,果子能保鲜很久,对我们帮助太大了!”在销售环节,党组织统筹构建“个十百千万”销售体系,10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驻“832”平台,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超1.3亿元,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及南宁、百色等地。
从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到人才聚在产业链上,从技术赋能到市场破局,乐业县正以党建引领绘就产业振兴新图景。“我们将持续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机制,让党旗在产业一线高高飘扬,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更多红利。”乐业县党建工作中心主任张胜根表示。(姚再禧、谭天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