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人大来助力 “薯”道显曙光

红薯迎来丰收。
近日,在合浦县西场镇老温村千亩红薯种植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钥匙入土”仪式吸引了四邻八乡的目光。随着村支书、合浦县人大代表裴桂义一声“开耕喽”,数十台农机隆隆作响,农户们手脚麻利地分苗、盖土、施肥、覆膜……掀起新一年红薯产业链振兴的春潮。田埂上,县、镇人大代表与基地负责人交流红薯管护技术、计算种植成本、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憧憬丰收景象,为助推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讨。
产业兴则农民富。近年来,西场镇人大紧紧抓牢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积极探索“联络站+产业振兴”工作模式,引导广大农户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红薯产业,不断拓宽村民致富新路子,鼓足群众“钱袋子”。
从“民生田埂会”到“种子试验田”
2021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垮了合浦县西场镇老温村的排水沟,薯田灌满浑浊的泥水,浑身泥浆的老农们一脸愁容蹲在田埂上。当裴桂义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赶到薯田时,村民们向他诉起了苦。
“这沟修了垮、垮了修,种薯就像伺候祖宗一样,还不值钱!”一场“民生田埂会”在薯田开了场。村民们指着薯苗,你一言我一语倒着苦水:“种了20年红薯,越种越穷!”“能不能换个值钱的品种?”
西场镇人大负责人赶到薯田时,看到裴桂义半跪在泥地里丈量沟渠断面,沾满泥浆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记着:品种老化、技术断层、产业链短……“老裴,咱们得给红薯换个活法!近期,我要外出学习考察,咱们一起去,把群众致富的‘金钥匙’找回来!”考察期间,裴桂义“偶遇”了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研发的“西瓜红”“冰淇淋”两种新品种红薯,表皮红润似玛瑙,芯黄如蜜糖,口感好、产量高,还适宜黄沙土壤种植。老裴眼前一亮,这就是“金钥匙”!随即便自掏腰包引种3亩试验田,秋收时亩产高达3000余斤,每亩增收3000余元,实打实的效益说服了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成功让“西瓜红”“冰淇淋”红薯扎根老温村,成为老温村行走的“活招牌”。
从“代表建议”到“产业杠杆”
“单靠农户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气候。要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及红薯粉加工产业,打造独属于老温村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新名片。”2021年2月初,西场镇人大代表、老温村村委委员温本余在村民会议上提出建议。
“如何破解管理难题?如何打破产销困局?如何实现产业链发展?”在村民大会上,裴桂义说出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面对群众的顾虑,老温村组织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种植大户进行产业实地调研,跑遍周边20多个村镇,向镇人大提出组建“专家团”下田传技,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注册品牌“三步走”方案。西场镇人大随即推动建立了“三级代表联办”工作机制,协调市、县、镇农业骨干成立技术服务队“一对一”技术指导,开设人大代表联络站“夜间谈话会”等,为种植大户、村民们传授种植技术,解决技术短板问题。西场镇人大主席团还积极争取产业资金支持,成功筹集资金185万元建成了红薯分拣包装车间和红薯干生产车间,形成了分拣、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西场镇人大为发展红薯产业积极奔走,让老温村的种植大户、村民们的顾虑逐渐消除,纷纷加入老温村红薯种植基地建设。如今,老温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联收机制,不仅开发原味红薯干、红薯果脯等深加工产品,打造全县首个生产原味红薯干生产线,辐射消化周边农户余薯,促进产业循环发展。
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2021年3月,裴桂义成功申请注册“老温紫钰”品牌商标,老温村通过网络直播让客源从乡镇扩大到区外,红薯销量大涨。
从“提篮叫卖”到“金奖出圈”
时针拨回到2021年,人大代表裴桂义在走访中发现,一边是村民守着沙壤宝地却只能种“喂猪薯”,一边是市场“提篮叫卖”却无人问津。
“提篮叫卖”到“金奖出圈”如何破冰?2024年12月,裴桂义在西场镇人大的推动下,带着“西瓜红”“冰淇淋”红薯样本参加了2024年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老温村选送的红薯脱颖而出,荣获“冰淇凌红薯”和“西瓜红红薯”金奖。
奖牌刚落地,西场镇人大便利用好“金奖效应”,牵头动员群众整合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对于部分常年外出农户,村里采取“土地承包+租金”模式,积极推动千亩红薯种植基地建设。
“西场镇人大给我们搭好了产业戏台,我们一定要唱好乡村振兴这场大戏!”裴桂义站在春耕田块里,一幅代表与村民共绘产业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林军 向玉锋 摄影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