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守正创新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近年来,宾阳县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高位推动,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宾阳县根据文化特征和现状,挖掘、打造“宾阳古城古韵文化”“宾阳炮龙文化”“宾阳王阳明文化”“宾阳昆仑关军事文化”“宾阳黎湛铁路文化”等宾阳五大文化。深入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工作,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和深入实地调研,摸清非遗项目“家底”。目前全县共收集非遗资源线索2800多条,列入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9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有宾阳炮龙节1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有宾阳游彩架、宾阳织锦技艺、宾阳酸粉等18项,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14个。出台了《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成功认定非遗项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4人,举办舞炮龙、宾阳织锦技艺、丝弦戏、竹编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等培训班,不断壮大非遗人才队伍。
坚持特色引领,“三进三出”推动非遗传承。一是民俗搭台促传承。以炮龙节、圩逢民俗、龙舟赛等传统节庆为载体,集中展示炮龙、游彩架、织锦技艺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融入群众生活。二是拓展阵地强根基。实施非遗“四进”工程:在宾阳职校开展炮龙技艺教学、在凤凰小学传承炮龙操、在宾州二中开展丝弦戏传承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品牌,并逐步辐射到全县各中小学校。在古辣镇稻花香里、陈平名山景区、宾州文化园等不定期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让传统文化有人演、有人传、有人看。三是开放交流扩影响。组织宾阳炮龙、游彩架赴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展演,并参加上海世博会、广西三月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表演。2020年,宾阳丝弦戏《平贵别窑》代表广西到江苏省昆山市参加全国戏曲百戏盛典演出,实现高层次传播。
政企联合,推动“非遗+”多业态融合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推动“非遗+乡村振兴+旅游+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作用,全面整合县内竹编、陶瓷、壮锦、毛笔、牛角梳等优秀非遗资源,力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80万元在思陇镇建成2700平方米集研发、生产、培训、展销一体的竹编非遗传承基地,形成“手工编制—艺术提升—品牌销售”全产业链,年销售额约1500万元。投入衔接资金1400多万元建成邹圩镇红陶制品示范基地,修建、新建8条龙窑及建设红陶制品展销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宾阳万兴炮龙文化园,是广西首个以宾阳炮龙节为主题,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文旅融合、教育研学、文创产品展销为一体的文化园区。除了场馆展示、舞炮龙表演外,还推出《炮龙》《炮龙开光大典》两部实景演出剧目,成为传承宾阳炮龙文化的重要平台。(蒙焕章)
来源:宾阳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