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防病养生 专家来支招

人民网南宁4月4日电 (冯肖慧)4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召开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清明时节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有关问题。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冯肖慧摄
被毒虫叮咬后如何紧急处理?
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而这个季节又是毒蛇和毒虫活跃高发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威提醒,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防范蛇类以及蜜蜂或胡蜂、红火蚁、隐翅虫、毛毛虫、恙虫等毒虫类叮咬。
如果不幸被毒虫叮咬,王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清洗,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减少毒素残留。二是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患处,缓解肿痛,注意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三是用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口服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缓解瘙痒。
另外,针对特殊虫类,比如蜜蜂蜇伤,因其蜂毒偏酸性,可用肥皂水冲洗;如果胡蜂蜇伤,因其蜂毒偏碱性,可用白醋搽洗。若毒虫咬伤后出现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无力、意识不清等症状,需立即送医,寻求专业医疗处理。
花粉过敏如何有效预防和缓解?
春季是皮肤病高发季节,王威提醒,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防范花粉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建议做好预防措施,如外出戴口罩、戴宽檐帽、涂抹防晒霜,避免正午长时间暴晒,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皮肤直接接触不明物。
当前正值春暖花开,不少群众在户外活动后出现了鼻塞、流涕、打喷嚏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广西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柳广南表示,这些症状确实可能与花粉过敏或者过敏性鼻炎有关。
“清晨和傍晚时分是植物花粉释放的高峰期,建议大家在这个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针对过敏体质的人群,建议居家时关闭门窗,防止花粉进入室内,外出时正确佩戴口罩;外出归家后,应进行面部和手部的清洁,必要时洗澡、更换衣物。”柳广南建议,还可以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减轻过敏反应。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鼻腔的冲洗,口服扑尔敏、地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使用类固醇鼻喷剂减轻炎症反应。
如何有效防范和处置毒蘑菇中毒?
春季气温回暖、雨水增多,野生菌菇大量生长,因此误采误食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部分病例甚至危及生命。
广西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文表示,应坚决不采食野生蘑菇,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用菌。如果近期(几小时甚至数天内)曾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保留样本、不迷信偏方。
“毒蘑菇中毒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为先’。”郑晓文提醒,公众需严格遵守“不采、不买、不食”的原则,从源头切断中毒风险;一旦误食,务必争分夺秒就医,并配合专业救治。
“湿气”+“春困”来袭,如何祛湿调理?
南方地区春季潮湿多雨,居民普遍反映“湿气重”“春困”,这两个症状是否有联系?中医有哪些因地制宜的祛湿调理方法?有什么提神醒脑的方法有助于解除“春困”?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庆红介绍,中医理论中,“湿气重”与“春困”密切相关。春季南方潮湿多雨,湿邪易侵袭人体,困遏脾胃阳气。“湿气重”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因素。若“湿气重”“春困”表现轻微(如短暂肢体乏力、精神倦怠),多为适应季节变化的生理状态,不算疾病;若症状严重(如持续头晕、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脉濡缓等),可能发展为“湿阻病”,属于中医疾病范畴,需辨证调理。
在饮食上,可选用赤小豆、薏苡仁、芡实等煮水或熬粥,健脾利湿;湿热明显者,可搭配冬瓜、苦瓜清热祛湿;服用代茶饮,如用荷叶、陈皮、茯苓煮水代茶,有助于理气健脾、化湿醒神。还可以使用艾灸、拔罐、中药泡脚等中医外治法,因地制宜的祛湿调理。
另外,解除“春困”的提神醒脑方法包括按揉百会、足三里、太阳穴等穴位;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壮医三气养生操等舒缓运动;香囊佩药疗法,嗅闻薄荷、石菖蒲、苍术等中药香囊或精油,通过芳香之气开窍醒神,振奋精神;起居调节,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午间适当小憩,恢复阳气,减轻困乏。
儿童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家长如何预防?
每到春夏之交,手足口病就开始进入高发季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医师蒋丽娜介绍,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绝大多数可以在一周内痊愈,但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接种疫苗可大大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建议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儿童尽早接种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蒋丽娜建议。
除此之外,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好习惯,在家里要定期开窗通风、晾晒衣被,认真清洗奶瓶、奶嘴并煮沸消毒。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必要时科学佩戴口罩。发现孩子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疱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送医诊断,并遵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后或发病14天才能够返回学校上课,避免患儿带病入校或入园造成疾病传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