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区:甘蔗叶变成了“增收叶”

“一捆8块钱!”3月7日,在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六京村板咘屯的甘蔗地里,村民黄美凤一边数着刚结算的秸秆款,一边开心地说。放眼望去,搂草机和打捆机正来回穿梭,将零散的蔗叶“吞”进机器,“吐”出一个个圆柱形“秸秆蛋”,整齐码放在田间,仿佛拖拉机下了一地的“金蛋”。
在濑湍镇甘蔗示范基地,9家秸秆打捆合作社正开足马力作业。广西丰鑫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正威介绍:“一台打捆机每天能‘下蛋’约400个,相当于处理100亩蔗叶。”
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黄静算了一笔经济账:“24/25榨季全镇甘蔗秸秆综合利用量预计突破11000吨,带动农民增收超过35万元。”
“以前焚烧秸秆还担心罚款,现在‘秸秆蛋’能卖钱,一亩地增收32元。”六京村村民梁秀芳指着田里整齐的“秸秆蛋”说。
“秸秆综合利用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双赢。”濑湍镇党委书记罗振强说。
六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与打捆企业合作,每年获得分红3万余元。“我们将这些分红投入到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中,真正将秸秆转化为了‘金色’财富。”六京村支书黄云政说。镇农业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仅2024/2025榨季,秸秆综合利用带动全镇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
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以前榨季结束,田间地头到处冒黑烟,眼睛都睁不开!”濑湍镇六京村蔗农黄大姐记忆犹新。“现在‘秸秆蛋’一出,空气变好了,大家都夸咱们这儿是‘天然氧吧’。”全凤村村民赵林宝说。
“‘秸秆蛋’项目不仅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还促进了农田肥力的循环利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技术员黄忠清说,“经过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每亩可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0公斤。”
濑湍镇积极探索“政府引导+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环保与集体经济发展双赢的特色之路。2023年镇政府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置了8台打捆机和4台搂草机,交由村集体公司统一运营管理。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更直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
“购置设备的资金来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我们将资金转化为机械设备,交由村集体公司进行运营管理。”镇长龙吉梅介绍,“通过提供秸秆打捆服务,村集体公司获得稳定收益,再按比例给各村分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运营过程中,各村组建了专业农机服务队,为农户提供秸秆打捆服务。“以前处理甘蔗叶是个大难题,现在村集体公司派人上门服务,既为农户节省了心力,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仁良村蔗农陆秀芬说。(陆华勇 覃海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