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实干笃行 推动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迈向新高度

近年来,靖西市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百色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精神,秉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的理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推动靖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成效。
强化实干抓落实,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壮大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靖西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主体的“三方联动”模式,大力推进《靖西市“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持续推行“烤烟+水稻+冬菜”轮作种植模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柑橘)核心示范区,并配套完善清洗分选设备和贮库冷库。同时,采用“水肥一体”模式发展百香果,提升小蚕共育技术,促进桑蚕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智慧养牛全产业链项目。2024年,全市桑园面积达13.18万亩、烤烟种植5.64万亩、水果种植10.14万亩,发放产业以奖代补资金8704万余元,惠及3.82万户农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特色产业覆盖率高达97.2%。
提档升级帮扶产业。2024年,靖西市利用中央、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分别投入产业项目2.24亿元和0.63亿元,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以及休闲农业等领域的发展,致力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针对帮扶产业,靖西市全面梳理其发展现状,严格落实“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要求,对排查出的57个问题项目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成功实现17个项目“红转绿”、36个项目“黄转绿”,目前仅有4个项目正在整改中,有力确保了帮扶产业项目的正常运营与效益产出。
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靖西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387万余元,所有村收入均超过5万元,其中203个村收入超10万元,52个村收入超20万元,12个村收入超50万元。
提升农业科技支撑。靖西市积极优化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以及新型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不断挖掘农业发展潜力。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推广新品种玉米1.5万亩,引进新品种水果4个,新种百香果2.1万亩。打造20个百亩田和5个千亩方,平均亩产达188.25公斤,较上年提升99.31公斤。完成蔬菜温室、棚架设施种植142亩,水肥一体化种植838亩。建立桑蚕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并配合国家科技特派团开展培训25期,培训人次1435人,小蚕共育率超95%,方格簇应用率达100%,自动化上簇和轨道滑桥喂蚕应用率达80%。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实施“千万工程”。靖西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1+3”政策文件,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利用上级启动资金5804万余元,支持建设项目202个。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4年实施户厕改造500户,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96.9%,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排名全区同属三类县区前列。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试点乡镇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10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91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达85%以上。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靖西市2024年补短板促振兴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实施农村饮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补短板促发展项目302个,总投资14.54亿元。实施乡村道路“三项工程”4个,完成工程量90%以上。实施公路桥、防洪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河湖标准化创建等水利工程5个,新建改造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1个,受益群众5533人。建成节水型单位55家、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3家、节水型小区6家、节水教育基地1处,查处水事案件20件,完成复核遥感卫星疑似问题图斑412个。
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率,实现公共服务延伸到户,精准了解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农村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医疗保障,2024年,全市在职乡村医生325人,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60人,占比18.5%。持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兴办县级照护服务机构靖西市彩虹养老院。
聚焦群众需求,推进易地帮扶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扶持
靖西市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扎实推进易地帮扶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已帮助有劳动力的4634户搬迁户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微型消防站2个、社区警务室1个、数字化监控大屏1个,配套建设8所中小学、幼儿园和2家卫生院(室),充分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入学、就医的需求。
优化社会治理,提升安置点公共服务。在易地搬迁社区科学设置党总支、党支部,规范居民委员会和楼栋网格社区化管理队伍。选派骨干力量投身社区工作,强化社区行政管理、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设立“农事城办”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办理就业社保、教育等服务事项。每栋居民楼均设有“就业管家”,构建起社区“两委”、楼栋管理和搬迁户3支队伍相互支撑,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1+3+N”社区治理模式,有效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2024年,为搬迁群众办理就业社保、教育等服务事项301件。
聚焦产业引领,拓宽增收渠道。聚焦边贸落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专门出台易地帮扶搬迁产业园区入园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强化对企业精准扶持。2024年,投入衔接资金1186万元,帮扶广康食品、一德和昌裕百香果深加工等5个生产线建设项目。目前,产业园区共引进19家企业,2024年实现2家企业培规入统,规上企业达7家,为全市提供1万个以上工作岗位,带动搬迁群众年人均务工收入达3万元以上。
强化就业帮扶,全方位扩大就业面。以实施全区县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为抓手,2024年运用1000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进一步深化“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设施建设。通过园区企业吸纳、重点群体扶持、培训自主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充分就业务工,其中到产业园就业人数821人,担任公益性岗位296人,自主就业务工9871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6.8%,成功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龙绍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