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驯龙人”的“数字密码”
调车长李志运瞭望前方领车人员动态。人民网记者 王勇摄
“无电区进有电区,接触网下作业注意安全站位。”凌晨湿冷的海风呼啸着,一列满载着电煤的列车从北部湾港码头向防城港站调车场缓缓推进,防城港车站运转车间丁班调车长李志运正使用对讲机与工友联防互控。在他的黄色作业服上,还遍布着一些密密麻麻的“神秘数字”。
防城港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的陆海交会门户和陆路干线关键节点之一。进入春运,各大电厂电煤需求逐渐攀升。该站作为西南地区电煤装车大站,日均发运电煤达到了2.7万吨,日均装车比平时增加了2列。在这场春运“保卫战”中,李志运和工友们每天冒着寒风调运万吨电煤,确保过冬能源运输畅通,为群众温暖过冬保驾护航。
李志运向高歌传达调车作业计划。凌靖智摄
调车员好比是站场上的“驯龙人”,负责着车辆摘解与编组连挂,最终让不同方向的列车按方向分布到不同的轨道中,确保货物正点驶向目的地。但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他们都必须坚守在铁道线上,因此调车员也被视为铁路最辛苦的工种之一。
“最近天气都还不错,虽然很冷,但是至少不下雨。我们最怕的就是下雨天。”李志运说。他作业服上的“神秘数字”,其实就是一次次的调车作业计划,也是他独有的“安全密码”。以前在雨天调车时,他时常遇到写着调车作业计划的纸张被雨水淋湿或者计划内容模糊不清的情况,如果凭记忆继续作业,就会出现“跑错位”“提错钩”“编错车”的情况。要是跑回调度楼重新领取计划,一来一回造成“车等人”,又浪费不少时间,影响作业效率。为此,他创新将计划内容记在作业服衣袖上,避免了作业失误和时间浪费。逐渐地,这独辟蹊径的“袖子计划法”在调车班组中推广起来。
李志运袖子上的“神秘数字”调车作业计划。人民网记者 王勇摄
除了衣服上的“神秘数字”,今年春运,李志运还有另外一个“安全小妙招”——“暖宝宝”。
防城港是海边城市,夜晚的海风凛冽刺骨,最高风力能达到6级。严寒的天气,也是调车员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敌人”。如果穿着太厚,动作笨拙,作业灵活性会大打折扣。为了让每一趟列车都能安全准点出发,他们不仅要和天气斗,还要和时间赛跑。“天气再冷,我们也不能把作业标准降低。我们各自都贴了10个‘暖宝宝’来抵御寒冷。”李志运得意地说。
夜幕中,防城港站调车场的灯光闪烁,照亮了李志运这些“夜行侠”的忙碌身影。机车鸣笛、列车连挂、车钩碰撞和对讲机对话声此起彼伏。
李志运展示身上的“暖宝宝”。凌靖智摄
“推进!推进!”对讲机发出指令。李志运的工友——连结员高歌“外挂”在冰冷的车梯上,不间断瞭望信号,向司机汇报距离,李志运则在机车围栏边斜侧身体,全神贯注地盯着在前端领车高歌的动态,把控信号显示、速度控制、前方进路瞭望、停留车止轮复检等每个作业程序,任何环节都不能马虎。
他们的鼻子不断呼出“白气”,脸颊被吹得通红,刺骨的寒风早已吹透棉衣棉裤。从第一批计划开始到完成最后一批计划,除了吃夜宵,他们其余时间都要在室外作业。
经过一夜的奋战,李志运和高歌在凛凛寒风中顶送完最后一列电煤车,回到了车站调车场。他们的双手、脸颊和脖子都积满了黑煤灰,“黄金甲”上的“神秘数字”也蒙上了一层浅浅的煤灰,成为他们奋战春运的生动印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