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籽籽同心奏响龙城“最美和声”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广西柳州工业博物馆人头攒动,一件件承载着柳州百年工业历史记忆的展品,静静地述说着柳州各族人民艰苦创业、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实业兴市的故事。
“柳州工业博物馆不仅是工业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柳州工业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通过展示工业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团结协作成果,激发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
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壮丽图景,如今正在这座工业城市徐徐铺开。近年来,柳州市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的柳州发展战略首选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全市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力打造柳州“团结如钢铁·龙城石榴红”工作品牌,推动示范区建设工作在柳州走深走实。
一曲民歌,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在柳州,一首民间歌谣流传甚广。时至今日,柳州市鱼峰山下歌声依旧不停,到处都摆起歌台,已成为山歌经济的兴起地。
“只要开嗓唱上几句,现场立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上几百人。来拜师学艺的,除了壮族,还有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柳州“鱼峰歌圩”代表性传承人陆连芳说,几乎每天都有山歌爱好者聚在鱼峰山下以歌会友。
15岁那年,陆连芳尝试着自学编唱山歌,常穿梭在柳州各大公园间,聆听、学习和创作山歌。现在,她设立了“陆连芳歌王工作室”,有了这间工作室,各种山歌展演、民俗文化进社区等活动相继开展起来。陆连芳还利用山歌调解社区居民矛盾,在社区内开办山歌培训班,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也吸引了社区里众多山歌爱好者的加入。
目前,陆连芳的弟子已经超过200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在鱼峰歌圩,陆连芳带领学生们摆歌台,唱响山歌,而她的学生们则利用网络歌圩,将山歌传唱到世界各地,让壮族山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愈发显得年轻和充满朝气。
在柳州市鱼峰公园,每天会有山歌歌手、网络山歌红人架起手机直播对唱山歌,形成了“唱歌不搭台,对歌不见面”的新型模式,线上、线下民众共同沉浸于山歌海洋之中。“山歌受众广、有流量,有好的发展前景,而直播的兴起,逐渐将效果转化为效益,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山歌。”山歌主播“山三妹”说,鱼峰歌圩成了山歌传唱的新“阵地”,一大批山歌手在“山歌圣地”飙歌,让传唱千年的山歌涌动起的青春浪潮。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如今的柳州,首首山歌,娓娓唱来,山歌已成为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唱响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一碗“团结粉”,共建富裕幸福家园
一碗螺蛳粉,包含多民族文化,是“团结粉”,更是“致富粉”。
柳州螺蛳粉是各族饮食文化交融互鉴的产物,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记忆。螺蛳粉的“基因”里,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也有壮族的“稻作”文化,还有柳州先民的“食螺”文化,更有现代的饮食文化,随着柳州旅游产业兴旺,螺蛳粉的美味和文化传承,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竹笋、螺蛳、木耳、豆角……一包净重330克的袋装螺蛳粉,配料异常丰富。这些食材不少来自柳州各民族农户。
“多年来,螺霸王坚持生产基地+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生产合作模式,在鱼峰区、柳城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多个民族地区打造原材料基地,辐射带动500多户农户,基地吸纳1000余人就业,深加工带动800余人就业,户均增加年收入3万元以上,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工程,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共同致富。”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说。
这家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83%的螺蛳粉生产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主动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致富。
“我们以螺蛳粉为媒,对外弘扬民族美食文化,在企业内部吸纳各民族员工成为一个大家庭,共同团结致富。”姚汉霖介绍,未来,螺霸王也会持续开放包容,团结各民族人士,不断壮大螺蛳粉这个民族产业。
一碗螺蛳粉,成就大事业,飘香四面八方,致富千家万户,促进产业大发展,民族大团结。
在柳州,螺蛳粉产业链带动30多万人就业。规模较大的螺蛳粉原材料加工企业、合作社等有200多家,在民族地区建有68万亩原材料种养殖基地,不同生产环节的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增值收益。2024年,柳州市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为759.6亿元。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赋能下,螺蛳粉带动柳州当地上下游种植、养殖、电商、文旅等环节增收就业效果明显,其现象级“出圈”使当地一批食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以粉为媒“融”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个小社区,织密和谐幸福网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里盘村里朝屯里,吴益华作为第一个“移民”,2018年6月他响应政府号召,带头搬到南站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生活,而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搬来社区后,生活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配套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派出所、银行、农贸市场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无论是小孩的就学读书,还是父母的看病就医,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非常好的资源条件。”这让吴益华感到无比骄傲。
古宜镇南站社区是广西第三大、柳州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4606户2万余人,其中壮、瑶、苗、侗等民族群众占94.52%。
不同民族文化在南站社区交流融合,社区居民间难免有“小摩擦”。这时,南站社区的八角木楼,成了离不开的调解场所。
鼓楼是侗族群众聚会议事的传统会堂,按侗族习俗,村置一楼,楼置一鼓,凡有大事商议、起款约定,均会击鼓为号,“款师”“寨佬”则是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规、颇具威望的人。
“我们利用社区各族群众喜欢在鼓楼议事的传统,把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社区鼓楼里。”负责南站社区片区的程村派出所民警杨柳介绍,该派出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全过程,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当地基层治理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款”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借助鼓楼“寨佬”“款师”和金牌调解员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我们一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稳根基、稳治理、稳就学、稳就业、稳服务为工作方向,努力解决好居民的日常所盼,不断增进社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南站社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石燕萍说。
目前,南站社区建有综合服务、就业社保服务等9个便民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柳州积极走在前,在深度与广度双向并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全市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各民族共生共长、血脉相融,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最美和声”。(何宁 胡云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