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乡村振兴路上的“蘑菇达人”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退休干部王健

2025年01月10日17:47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这么久了还不出菇?赶紧找‘菌头’想想办法!”桂林市临桂区南边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给菌农出主意。他们口中的“菌头”叫王健,一位年过花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研究推广“老兵”。

王健在实验室里向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怎样识别不同品种的菌种菌丝生长特点。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供图

王健在实验室里向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怎样识别不同品种的菌种菌丝生长特点。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供图

2017年从桂林市临桂区农业农村综合发展中心退休后,王健依然活跃在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指导推广一线,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帮助更多农民通过种植小菌菇过上幸福生活。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只要还能动就要去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在王健心中,一直深埋着一个科技报国之梦。

20世纪70年代,王健曾是知青中的一员,随上山下乡大军来到林场,前辈们手把手教他菌菇种植技术,后来组织又推荐他到大学系统学习农业技术。王健便将食用菌的研究、生产和推广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刻在了骨子里,一干就是50个春秋。

2017年初秋,桑枝资源丰富的广西彼时还没有引进高价值的桑黄菌栽培技术,刚退休的王健义无反顾接受返聘到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决心攻克桑枝桑黄精准化栽培项目。

王健常年致力于食用菌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供图

王健常年致力于食用菌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供图

每天凌晨5点,王健就从家里赶往菌棚。每隔1个小时做一次数据记录,日复一日密密麻麻的数据布满了5本厚厚的工作笔记。经过500多个日夜奋战,金灿灿的桑黄菌克服广西夏季高温天气的障碍实现室内批量栽培,填补了八桂大地上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广西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

“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菌类研究,那样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我们年轻一辈看着既钦佩又心疼……”常年工作在王健身边的助理研究员吴京城说。

此后,王健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双孢菇无害栽培技术、应用液体发酵技术等项目成果转化研究工作。解决了长期制约双孢菇生产的瓶颈问题,双孢菇草料栽培培养料发酵时间缩短了7至10天,出菇时间提早5至7天,产量增长23.5%。在广西率先采取“液体与固体相结合”的方式快速生产麦粒菌种,大大缩短菌种种植生产周期。

由于贡献突出,王健成为广西食用菌协会唯一的“终身荣誉会员”,荣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学技术奖”。

“我们要把科技成果写在土地上,结在田园间,为乡亲们多做点事。”有着44年党龄的王健打定主意并笃行不怠。

王健为乡亲们讲解食用菌种植方法。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供图

王健为乡亲们讲解食用菌种植方法。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供图

灵川县众联生态庄园建设初期,因多年种植桉树导致土壤贫瘠,加上不懂技术,种什么都长不好,负责人莫春福打起了退堂鼓。经桂林市委老干部局介绍,王健义务当起技术顾问,住进庄园指导改善土壤,帮助种植猪肚菇、赤松茸、灵芝、桃红平菇等高价值菌种,并提出“葡萄架下套种菌菇”的方法实现一地多收,大幅提高了亩产量。

产量上来了,销售又成了问题。王健跨界当起了“带货主播”。别人带货多是打价格战,他却通过讲解食用菌知识、讲述种植趣事,经常登上“直播人气榜”。庄园人气越来越旺,名号越来越响,大型超市纷纷上门签订供销合同。

如今,庄园种植核心面积达1000余亩,亩产收益近1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160户村民种植食用菌超500亩。致富了的莫春福和村民们提起王健都竖大拇指:“没有王老师,我们的菌子种不好,也富不起来。”

距桂林640余公里的百色市靖西市禄桐镇大使村,靠近王健当年插队的田阳县三雷林场。退休后,王健带领大使村村民种植黑木耳,栽培数量超200万棒,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他还筹资250万元建立专业的食用菌生产厂,助推黑木耳成为靖西市的特色农产品。村民们说,王老师免费送技术送物资,不图大家钱,就愿大家富。王健却认为,为老乡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才是最好的报答!

退休7年来,王健的足迹遍布广西14个设区市37个县区165个乡镇546个基地,累计培训学员1.2万人次,年接待技术咨询1600人次,指导推广食用菌栽培面积7.9万亩,总产量2450多万吨,产值34.2亿元。他还牵头指导建立了10个食用菌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基地,推广了12个优质新品种,种植面积920亩,增加效益2100万元。其中,两个羊肚菌生产基地属广西首创,为推进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作用。

丹心不辞桑榆晚,银发生辉霞满天。王健坚持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把科技创新、为民服务当成毕生事业敬终如始,以菌菇为伴,扎根乡村热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陈宇)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