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壮锦:慧心巧手“织”就美好生活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走进靖西壮锦厂,织娘们精神抖擞、铆足干劲、争分夺秒忙生产、赶订单、保交付,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
织机发出的“哐当”声响,配合织娘的动作,形成完美的节奏。丝线在她们手中缠绵,编织出了绚丽多彩、寓意深刻的壮锦。
织娘或年轻或年长,但脸上都洋溢着专注与热爱。每一根丝线的选择、每一次经纬的交错,都凝聚着他们在生活中对美的向往。
赵玉春,2006年到靖西壮锦厂参加培训,如今已游刃有余地驾驭100多根的花本纹样设计,能够精准地根据设计师的图案织造出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壮锦。回忆起往昔,赵玉春坦言:“进入壮锦厂后,经过厂里各类专业培训,我的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每天送完孙子上学后,我便来到厂里上班。厂里为我们缴纳了养老保险,每月还能领取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感到很满足。”赵玉春一边说着,手中的织机依旧轻快地运转。
靖西壮锦厂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绣织社,主要是为传承和开发民族工艺品。1960年,绣织社更名为靖西壮锦厂,集中生产壮锦各类产品。建厂以来,无数心灵手巧的织娘在这里巧手织壮锦,并不断创新突破,使得壮锦打破了地域审美,走向世界。2006年,经靖西县组织申报,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靖西壮锦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主要生产“锦绚牌”绣球和壮锦系列挎包、壁挂、被面、真丝绣花披巾等,产品远销美国、比利时、泰国等国家。
现年57岁的李村灵是靖西壮锦厂的第四任厂长,也是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自1987年进厂,她与壮锦打交道已有37个年头。李村灵不仅技艺高超,更致力于壮锦的传承与创新。她深知,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承载着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为了保护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坚守织锦机旁,不断创新,让壮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壮锦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需要经过纺线、染线、浆线、卷纱、拉纱、梳纱、穿棕穿扣、结花板织锦等至少8道工序。传统的靖西壮锦需纯手工制作,简单的纹样,熟练的织娘3天可织出1米,如果纹样复杂,1天仅能织出10厘米,可谓“寸锦寸金”。壮锦主要使用的是棉线、麻线和蚕丝,色彩讲究“红配绿,看不俗”,对比鲜明强烈,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为补色。图案构成大多以菱形为框架,中间织以各种花纹,通常以几何纹、字纹、动植物纹为主,纹案变化繁而不乱,端庄大方。
然而,随着大量机器生产的纺织品出现,老一代的背带、被单等壮锦产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减少,其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由于织锦耗时长、工序复杂,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很多织娘纷纷转行,坚守在织锦机前的手工艺人年龄逐渐偏大,视野和思维也不够开阔。面对这一困境,李村灵带领靖西壮锦厂积极寻求创新之道。自2010年起,她便致力于改良生产设备与新产品研发。经过不断尝试与实践,成功将传统织机的宽幅从60厘米扩展至120厘米,实现壮锦的一次性织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她还与设计师及品牌策划师紧密合作,开发壮锦系列装饰画、壁挂、摆件、围巾、披肩、布偶等新产品,并融入时尚元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壮锦得以跟上时代的潮流。
近年来,李村灵团队创作的“壮族多用包”“织锦首饰”“美丽乡村富美山河”等作品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产品设计创新大赛、广西“八桂天工奖”等各类比赛奖项98个。千年名锦成了俏销伴手礼,不仅在国内名声大噪,还远销国外。她还带领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带上各式各样的壮锦作品,推广壮族织锦技艺。2024年8月,在粤桂协作机制的助力下,靖西壮锦走进中国县域博览会广交会的会场,绚烂夺目的壮锦系列产品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展品当天全部实现预订。壮锦厂还设置了展厅,筹备线上直播带货等活动,让壮锦这一传统工艺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靖西市就业帮扶车间,壮锦厂带动当地妇女就业500多人,培训当地妇女2000多人次,帮助困难家庭妇女人均月增收1000多元。
靖西壮锦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一梭每一线,织就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是壮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和不懈努力。近年来,靖西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壮锦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激发了壮锦产业的发展活力。2024年,靖西壮锦厂生产出壮锦产品1.5万多张,生产手工艺品3.8万多件,刺绣品2000多件,年产值达650万元。(黄俊华、骆俐羽、龙绍仙)
来源:靖西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