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家门口”以学享老
宜州积极探索“区老年大学+乡镇分校”一校多点上下联动办学模式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参加丰收节活动。 |
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积极探索“区老年大学+乡镇分校”一校多点上下联动办学模式,在乡镇建立老年大学分校,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以学养老、以学享老,安享幸福晚年。
统筹各方力量,解决“有人办学”的问题。宜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大学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缓解该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压力,宜州决定率先在怀远镇、德胜镇建设老年大学分校。在领导体制上,明确老年大学分校由乡镇党委领导,同时接受区老年大学业务指导;在机构设置上,成立校委会、班委组织,明确具体职能职责,确保分校日常办学有专人管、专人抓。目前,这两所分校共有学员670多人,开设声乐器乐、书画、舞蹈等10余个教学班。
建实教学阵地,解决“有场所教学”的问题。按照“阵地共用、特色鲜明、开放运行”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社区、乡镇实际情况和老干部分布特点,对现有场所进行整合利用,建设实用、开放、共享的城市校点、乡镇分校。在城区,充分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场所,开设城北分校区教学班;在城南中医院灯光球场、城西区体育馆、城北体育中心等开设教学点。在德胜镇,充分利用镇文化站、工会阵地等创办老年大学德胜分校;在怀远镇,充分盘活闲置的福利院、游客中心等场所,创办老年大学怀远分校。
充实师资队伍,解决“有教师授课”的问题。牢固树立“大统筹”理念,拓宽选用视野,集纳各类人才,打造政治过硬、数量保证、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依托河池学院、各行业退休干部等,按照专兼职相结合的标准,组建由老教授、退休领导干部和“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师资库,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有人上课、上好课”。该区老年大学及德胜、怀远两所分校,按照“高素质”“就地就近”“能者为师”原则选配师资,推动形成以高带低、以教促学的良好教学氛围。
抓实课程建设,解决“有内容教学”的问题。坚持“体现老年大学宗旨、符合基层实际、适应老同志需求”的原则,切实做好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并运用集中讲授式、现场体验式等方式教学。根据老同志的心理、生理特点,打造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把政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老年大学德胜分校开设民族舞、柔力球等特色教学班,怀远分校打造思政课、书法课等特色教学班,深受学员欢迎。
夯实制度建设,解决“有机制保障”的问题。宜州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积极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强化经费、办学保障。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授课学时等工作制度,实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聘请教师、统一招收学员、统一教学指导”模式,确保区老年大学及乡镇分校规范运行、有序开展。
近年来,宜州老年大学学员、文艺团队、志愿团队等参与各类文化演出活动70余场次,参与学员达4500余人次,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朱昌敏 梁姣皎)
来源:河池市宜州区委组织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