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灌阳:库区居民吃生态饭 打旅游牌

2024年11月15日11:54 |
小字号

村民盘建发建成的圆桶养鱼基地。
村民盘建发建成的圆桶养鱼基地。

“我们村里的山泉水水质好,可直接饮用,我就利用水质优势和禁鱼期时间差发展圆桶养鱼,靠生态吃饭,每年收入也不错。”11月5日,灌阳县水车镇合成村坝头上屯瑶胞盘建发说。这是灌阳县近年来保护生态,对灌江小山峡(水车水库)库区禁伐治污禁鱼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种养产业、实现渔民的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

临近中午,在水车水库库区合成村坝头上屯盘建发夫妇经营的泉水鱼养殖基地,县医保局驻村第一书记陆文发与队员正在了解鱼苗的生长情况。

陆文发介绍说,盘建发是水车水库库区渔民,那时他起早贪黑、在水库捕鱼,每年收入也只够养家糊口。禁渔后,收入减少了,一度列入贫困户。后来他利用灵山秀水的天然禀赋,发展山泉水养鱼,立志脱掉贫困帽。他把自家临近小溪的土地建成养鱼基地,主打原生态的鲤鱼、黄刺骨、塘角鱼品牌,价格实惠,味道鲜甜细嫩,鲜鱼不愁销,一年四季都有鱼出售,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年收入达10多万元。

在芋头塘屯,村民吴海青“洗脚上岸”后,利用高山种草养牛,念起了“牛经”,坚持“自养自销、灵活自购”的经营理念,每月栏存肉牛在20头左右。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在县城大市场开有一家牛肉店,生意十分火爆,不到中午,牛肉被“一抢而光”。

库区也有许多传统“渔民”,把过去以捕鱼为生的“事业”转为“副业”了。

走进脱贫户伍家祥家,他妻子盆红秀正在烘烤腊鱼干,木屑和米糠烘出的“腊鱼干”香味扑鼻而来,她介绍说,捕鱼要看水江好坏,丰水年份,一年能做300—400斤干鱼,每斤干鱼在60元左右。

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盘富中介绍说:“苗源屯有82户人家,约60%的农户把捕鱼作为副业来抓,利用捕鱼期的早头夜边撒网收鱼,户年产腊鱼干在300斤左右,这也是保护绿水青山分得的红利吧。”

像库区苗源屯村民搞“副业”的农户很多,如灌阳镇车田村、仁渡村,新圩镇洪水箐等村屯,成了灌阳有名的“鱼村”,有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把灌阳库区的生态鱼销往全国各地。

为了让渔民上岸后顺利“转业”,灌阳县依托灌江小山山峡(水车水库)库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红军长征三过灌阳的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文旅库区,昔日的渔民纷纷经营起民宿客栈、农家乐、游船或土特产。

泛舟碧湖、乘船游玩是来灌江小山峡旅游的游客首选项目,这里还可以徒步、骑车环库区游。灌阳镇车田村罗家岭村民和水车镇芋头塘村民在库区边开起了“峡里野生鱼农庄”和“汇江口农家乐”,因为库区的美丽,现在游客不断增多,经济收入也十分可观,年收入有10万以上。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是解决库区渔民上岸后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经。合成村山岐、立罗等村民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丝瓜络,去年首次挂瓜就盈利30余万元;灌阳镇车田、仁渡,新圩镇洪水箐等村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种殖黄金桃、李和优质雪梨,林下则养起了鸡、鸭。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些土特产很是走俏。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库区4000名“渔民”端起了生态饭碗,实现增收致富。(陆仕臣)

来源:灌阳县委宣传部

苗源村“渔民”在翻晒鱼干。
苗源村“渔民”在翻晒鱼干。
山岐、立罗等村民种植的优质丝瓜络。
山岐、立罗等村民种植的优质丝瓜络。
(责编:许荩文、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