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展翅向未来
——凌云县玉洪瑶族乡成立40周年侧记
玉洪瑶族乡全景。韦付增摄
1984年,在凌云县岑王山下、布柳河畔,玉洪瑶族乡建制成立。成立40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全乡各族民众勠力同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0年来,玉洪瑶族乡犹如蓝靛瑶族的本土乐器——长号,低音浑厚,高音挺拔,舒展沉稳,热烈奔放,铿锵有力。一声长号吹响,穿出沟壑,越过山梁,在茶乡大地激昂回荡,催人奋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户比户,村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玉洪瑶族乡地处偏远,沟壑纵深。曾经,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如同一道隐形的门槛,阻碍了大山群众发展的步伐。
伟达村卡毫屯坐落在岑王老山山脉深处的山腰上,去一趟县城要走40公里山路。“当年通往村里就一条小路,又脏又窄,赶上谁家办喜事,常常一塞车就堵到山脚,窝火又无奈!”回想起以前,村民张永路摇摇头。
所幸,这一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玉洪瑶族乡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打造“生态茶乡、魅力玉洪”的重中之重。围绕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下足“绣花”功夫,解决了基础设施“缺位”“断链”“瓶颈”问题。
沐浴着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股股“春风”,卡毫屯正悄然发生改变。“路宽了、灯亮了、水来了、网畅了、电改了……”张永路正开心地罗列屯里变化“成绩单”。他还透露卡毫屯即将迎来另一桩喜事。
“广场铺沥青、购买体育器材设备、感恩亭、功德碑、微景观建设资金尚缺8万元,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不久,一则倡议书在卡毫屯家族微信群传开。寨上的青年们纷纷“接龙”捐款。
“感谢政府施雨露,近日,寨上实施的‘千万工程’项目在群众同心同德建设下,终于竣工了。”卡毫屯群众班利存喜不自胜。他说“千万工程”项目让村里的基础设施“锦上添花”。
“要让群众的幸福指数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40年来,玉洪瑶族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乡村风貌整治提升等,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效管理、融合发展,发挥整体效益,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屯屯有广场,寨寨有凉亭。合祥村,一个藏在深山仅有1700多人的小村庄以崭新的面貌惊艳了外人。
削山、填沟、造地、砌墙……2017年,合祥村各腾屯的群众自发组织,通过投资投工投劳,历经3个月,硬是把一个荒土坡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
“攒着一股劲呢,我们要用好这股劲!”合祥村党支部书记李行华说。群众改善村容村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很强烈,各腾屯起个好头,带动村里的其他寨子比学赶超。
“户比户,村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开元介绍,依托“干部回乡·扮靓家园”“我的家乡我建设”等行动,通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驱动群众建设和美乡村的内生力。
种下苗,洒下汗,绿色银行满山间
虽已深秋,但玉洪瑶族乡八里村过村屯,苍翠的桑树依然“染”绿了山山岭岭。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当年,过村屯群众只能在石头缝里刨种玉米、黄豆等传统农作物,收成低,难自足。如何在贫瘠的石山片区开拓出一条产业之路,成为该乡一大难题。
“规模与质量并重,产业与振兴相融,生态与经济兼顾。”玉洪瑶族乡瞄准桑蚕产业“短、平、快”的优势,通过加大技术帮扶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指导,全面推动桑蚕产业发展快车提速,走上了“养好蚕、卖好茧”的新路子。
搬石造地,破土开荒。过村屯群众凭借政策扶持“东风”纷纷加入养蚕大军。“通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村级示范点,让群众抱团发展桑蚕种养业,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八里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钟章钦介绍。
“山山有产业,月月有收入,采完茶叶,摘八角;摘完八角,收茶果。”伟达村群众牙候电说,季节性产业让他一年四季忙个不停。
伟达村种植茶叶、八角等传统茶叶产业历史悠久,过去村民仅限于自给自足,产量收益都不高。“近年来,我们陆续享受了产业低产改造、种养技术培训、产业奖励扶持、开通生产道路等各种政策红利,群众发展致富的底气更足了。”牙候电如是说。
“茶园管护起来了,产量也提上来了,但鲜茶常常处于有市无价的状态。”谈起往昔,牙候电吐露一番苦水。他说,前几年,部分群众都给茶园撂荒了。
玉洪瑶族乡是凌云茶叶主产区,遇到这种情况咋办?为了稳定价格和打通销路,凌云县引进了盛园茶叶有限公司在玉洪瑶族乡投资兴业,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茶园流转、保价回收、规范管护等方式,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公司占地32亩,去年,生产干茶几百吨,先后吸纳当地超万名群众参与到茶叶管理、生产和加工中,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公司总经理陆伟雄说道。
凌云白毫茶、乐里乌鸡、合祥砂糖橘、玉保蓝莓、下谋清水鸭、八里高山稻、瑶族巴岩香……如今,玉洪瑶族乡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开遍瑶乡大地。
“我们立足辖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县委政府提出3个‘211’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茶叶、桑蚕、八角、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构建了‘一轴两翼两中心’产业振兴格局。”玉洪瑶族乡党委书记黄桂兰介绍,该乡创建的茶叶全产业链示范区,荣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四星级)称号。玉洪瑶族乡荣获百色市2023年度“产业振兴红旗乡镇”。
亮文化,扬正气 ,文明乡风迈大步
在伟达村卡毫屯的公示栏上,张贴着美德积分制度,紧挨着的是首轮美德积分公示表,2位村民为集体作贡献多,积分并列“榜首”。
农历七月十四或年底,这些积分将兑换到相应的“奖品”,积分越高,兑换到的生活用品价值越高。“奖品”来源于集体公益林补助金,不够的话,在外干部再捐一些。
“积分兑换只是一个过程,增强村民法纪意识,培养群众的家国情怀、集体观念和美德习惯,让文明正气占上风才是目的。”卡毫籍干部班昊说。
在卡毫屯,A4纸般大小的实木板上浓缩着各家自拟的家风家训,底部刻写住户编号,由理事会统一制作,钉在各家各户门头上,像一面面“镜子”。
“当初真担心几十年后,这瑶山上的声声长号或许就要失传了。现在,看到这些年轻小伙子愿意回乡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有希望了。”在乡庆彩排现场,看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欢歌载舞,玉洪长号传承人蒋光明喜上眉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长号最初发源于当地岑王老山盘古部落,历史源远流长,具有200多年发展历史。为传承发扬长号文化,当地政府组建了长号队,同时成立了长号党支部,支部党员经常对本屯的年轻人进行不定期的吹号技能传授教导,协助县文化馆举办长号培训班,将长号的吹奏技艺向更多人传授。依托重大庆典、传统节日、婚庆等,组织长号队到村屯、学校、景区等地开展长号吹奏表演,同时还融入山歌对唱、抛绣球、瑶族铜鼓舞、拦路酒等内容,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号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只是玉洪瑶族乡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缩影。
“我们采取挖掘、培育、包装、宣传等载体,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式,不断擦亮玉洪本土文化元素。”该乡人大主席李正丹介绍,独具特色的壮族织锦刺绣、瑶族“打蓝靛”、汉族山歌、瑶族铜鼓舞、玉洪长号、制茶泡茶工艺等文化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此外,还打造了岑王老山、布流河、下谋农耕园、那洪古寨、六品古榕树等景区景点,玉洪已经逐步发展成市民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玉洪瑶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广西三月三”“布港梦咪”瑶族文化节、“外嫁女回娘家”等民族节庆活动。
充分利用书记夜话、凉亭议事等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全乡上下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该乡先后荣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牙宏威 袁永勇 王换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