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组合志愿服务队 为乡村振兴注入志愿者力量

资源县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整合了特色种养、乡土专家、致富能手、创业达人等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回访、提供技术支持,组织技术培训,填补乡村振兴人才空缺,破解山区县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且存在“空心化”现象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技术引导”志愿服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拥有“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称号、乡土专家喻春花是示范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拥有丰富的红提种植经验,不仅是示范区红提种植户的技术明星,还是示范区妇女们的“领头雁”。她通过技术指导、优先就业、销售引领、务工收入等模式带动妇女创业就业,有效带动了100余名周边村民及移民搬迁户的就业,其中妇女人数达76人。红提种植成为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支柱产业,累计带动万余名农户,其中有6355名建档立卡脱贫户发展红提种植,年人均增加纯收入6000元以上。创业达人于秋长在北京等大城市积累丰富创业经验后,返乡创建高山沃柑“桔福人”品牌,成立资源山里山农产品有限公司,携手带动超过1万户农民,其中包括5000多名建档立卡脱贫户,显著提高他们的纯收入。
“技能培训”志愿服务,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在志愿服务队的精心组织下,通过专业培训,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源新奇品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肖惠方,是拥有“双高”证书的职业农民,其公司发展水果、中药材和苗木种植近1500亩,建立了资源县第一家“组培苗实验室”,开发白芨、铁皮石斛、金线莲等中药材组培苗,其培育出的“少籽八月瓜”获全国新品种认定,种苗销售超60万株,为群众发展种植提供种苗保障和技术培训。乡土专家蒋艳梅则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药材种植能手,2023年以来,她组织过10期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技术人员600人次。
吸引下乡人才“献力”,拓宽致富渠道。示范区依托优质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的环境,出台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客商、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等各类下乡人才,通过下乡投资兴业、捐资捐助、技术培训等方式,为示范区乡村振兴献力献智。特别是推动乡村振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不断通过派驻驻村工作队的方式为示范区输送人才,通过优秀第一书记招商引资、传经送宝,开发出高山冷水鱼等项目,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
志愿服务队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军标兵”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像喻春花、肖惠芳这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专家还有很多。为发挥乡土人才服务乡村效能,资源县遴选出32名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同志,聘任为乡村振兴乡土专家。“土专家”们长期奋斗在种养领域,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技术、科学探索,在资源这片乡村沃土上扎根绽放,将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带着群众干,授群众以“渔”,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在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下,示范区村民齐心协力,不断开拓创新,使农产品独具特色,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态势。这不仅拓宽了农民的致富之路,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志愿服务队这一重要载体,积极培育优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村民的创业和就业。目前,示范区内已经拥有一支由120多名职业果农、16名职业中药材种植户和20多名特色养殖户组成的强大队伍。此外,还精心培育了49名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职业农民,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镇1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207.72万元,较去年增长了18.5%。
资源县示范区的创新志愿服务队这一实践表明,技术引导和技能培训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通过技能培训,一批具备技术、知识和担当的新型农民崭露头角,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蒋潇霄)
来源:资源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