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科技创新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

桂林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市本级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桂林市连续两年安排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2%,出台《桂林市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强度保持广西前列。桂林市临桂区获批设立广西首个县域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关键核心技术屡有突破。今年桂林市共组织实施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455项,其中重大专项32项、重点研发计划188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9项,通过自治区、市两级项目联动支持,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产品。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六防”手套等新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1100kV直流输电工程用直流电容器、1.6米幅宽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面向金属构筑成形的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机3个新产品获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科技企业集群发展壮大。持续实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全市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分别达到27家、449家,20家企业入围全区高企百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营长虹机械厂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自治区级双创孵化平台3家,孵化企业毕业数54家。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144家,研发经费同比增长42.3%。
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8家,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牵头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自治区实验室等工作有序推进;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获认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分中心;广西重点实验室数量达43家。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梯度培育体系,出台《桂林市科技创新中心认定与管理办法》,开展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培育认定工作,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更多后备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成立桂林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创新实施产学研融合“四张清单”制度,奖励“强链补链”以及直接经济效益明显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连续两年实现转化科技成果超200件。目前桂林市有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7家,自治区级中试研究基地8家。桂林高新区获批建设首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23年共转化科技成果234件,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桂林桂北机器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力量,联合研制开发“面齿轮加工技术及面齿轮专用精密数控机床”。
下一步,桂林市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总牵引,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总目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强市,聚焦一个目标、统筹三个政策,实施五大工程、开展N项行动。
“一个目标”: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等多个维度取得新的突破,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三个政策”:以《关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意见》为指引,落实落细《桂林市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桂林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五大工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优质科技型企业;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五大工程,全方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N项行动”:持续开展“科技筑梦先锋号”“揭榜挂帅”“平台梯度培育”“百名博士进百企”“科技服务百企大走访”“产学研合作大行动”等一系列科技助企行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蔡洁、郑毅、乐子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