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广西德保:农特产品“市场化” 产销融合促振兴

2024年07月04日17:26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盛夏时节,广西德保县阳光明媚,蔬果飘香。在该县那甲镇餐甲村蔬菜基地里,菜农们三五成群,一边收割韭菜花,一边哼着壮族山歌表达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德保县坚持巩固农业发展势头,优化产业结构,多措并举鼓励脱贫群众发展特色产业。2024年全县计划完成种植蔬菜14万余亩。

7月2日,在德保县乡村振兴农特产品购销中心,人头攒动,很是热闹。“那甲的韭菜花品质好,口感佳,味道香甜,老少皆喜爱。”来自百色市的蔬菜经销商农老板介绍,他每天从农特产品购销中心收集1吨左右的韭菜和韭菜花运往百色市区进行销售。

除了那甲镇的韭菜花,还有城关镇的食用菌、燕峒乡的百香果、巴头乡的三角麦、隆桑镇的黑山羊等,每天在农特产品购销中心均达成可观的交易。

今年以来,德保县大力推进蔬菜、柑橘、百香果、生猪、八角等特色产业发展,认真查找和补齐种养、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上的短板和弱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农产品“产销两旺”,农民增收致富,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走进城关镇那造村,香甜可口的黄金百香果、香脆鲜嫩的秀珍菇、肉质肥美的生猪……小小的村庄,却出产多个“宝藏”农产品。今年以来,那造村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的对口帮扶下,积极组织统筹,立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百香果、菌菇等特色农业,同时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联合社+农户”基本联结模式。“专业人办专业事”,通过土地流转,盘活资源,产业“造血”,让村里土地活了起来。

“我们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块土地,目前,已形成‘特色成块、基地成片、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派驻那造村第一书记蒋士圳介绍,全村现建有150亩生态养猪基地、70亩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10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和400亩应季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农产品上市。

那甲镇餐甲村、城关镇那造村只是德保县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德保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多次调度,特色农业建设如火如荼。水肥一体化、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蓬勃发展,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农田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升级,蔬菜、水果、食用菌、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产出实效。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累计7.24万亩、水果17.45万亩、辣椒2.22万亩,存栏家禽214.13万羽、肉牛1.68万头、肉羊1.3万只、生猪7.63万头。

产业有了规模,“卖得俏”是实现增收的关键。一头瞄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端头”,产销对接是德保县纵深推进农村农特产品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而打造便捷的销售平台和畅通的销售渠道是产销对接的基础。

近年来,德保县不断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电商等,主攻县区内市场,让“深闺中的土货出山”,进一步拓展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当前,在德保县乡村振兴农特产品购销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类蔬菜产品销往区内外。线下产销旺的同时,线上同步发力,“直播带货”已成为德保乡村新时尚。

在城关镇茶亭村,两台聚光灯、一张桌子、一台手机等几样简易的“装备”组成了茶亭村乡村直播间。驻村第一书记刘牡丹正在火热直播推荐当地蜂蜜、西瓜、桂花梨等“土货”。2023年,茶亭村借助直播销售本村各类农特产品约3000公斤,实现产品原产地经销,助农年增收4000元以上,推动了当地的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让农特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为乡村产业营销发展之路按下“加速键”。

“小小直播间,看见大世界。”刘牡丹说,依靠大数据时代自媒体的力量,乡村直播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土货出山,产销两旺。德保县各部门主动发力产销对接,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精准出招,一招一式皆有章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销售农特产品营业额达200万余元。(岑秀杯 杨小梅)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