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原创新闻

“走基层、看发展”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系列报道

以科技创新谋发展 当好建筑工程质量“把关人”

——探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覃心、实习生覃明珠
2024年04月07日09:00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建筑质量好不好,关键要素可不少。从水泥到钢筋,从房屋建筑到道路桥梁,看不见的空气、看得见的建筑体,都需要一个“把关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员。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内,仪器设备运转声不绝于耳。一批批来自全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结构构件等样品的质量检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项检测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确保在用于工程项目时,其质量安全、可靠。

作为广西现代物流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检测中心自2020年11月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以来,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现已成为广西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的省级综合性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广西,不少重大项目建设落地的背后有着检测中心检测员的身影。他们先后承担了多项广西标志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多种检测,如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主体工程、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新媒体中心等,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早上,拿取水泥样品走进无机待检样品室,年轻的工程师赵婷婷开启了一天的工作——通过滴定实验,检测样品中氯离子、氧化镁、氧化钙等成分的含量。她是该中心检测四所的检测员,主要负责混凝土原材料化学分析。“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属于国家要求必检项目,流动度比、抗压强度比等方面要达到标准,才能用于施工。”赵婷婷介绍,当检测报告填写完毕,检测员签字认可,就意味着对此结果终身负责。

赵婷婷向记者表示:“中心很注重人才培养,定期为我们组织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确保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 2023年,她拿到了“桂建检力宇杯”(见证取样类)线上理论知识竞赛个人一等奖、“桂建检区中心杯”(建筑节能类)线上理论知识竞赛个人二等奖。

无机分析实验室。覃明珠摄

无机分析实验室。覃明珠摄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业务质量的保障。检测中心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推动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特色,自2019年不仅提升了硬件建设,还经过引进人才,让部门拥有了20多人的专业技术团队,涵盖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国内重点及海归硕士等多个层级人才。”检测四所(建材所)主任工程师邓丽娟介绍。

2023年,检测中心获得了22项国家级能力验证的“满意”结果、11项自治区级能力验证的“满意”结果和1项地市级能力验证的“满意”结果;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共获得1个银奖,4个优秀奖;自治区级技能竞赛共获得4项团体一等奖,4项个人一等奖,12项个人二等奖,14项个人三等奖。

据悉,检测中心未来将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多方面措施引进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包括设立人才引进政策,搭建人才培养成长平台等,并贯彻落实已出台的《检测中心科研奖励暂行办法》。

加快科研成果转换应用

部分科研样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覃心摄

部分科研样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覃心摄

2023年,检测中心与北京化工大学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签订了《基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柔性人才引进的科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钢渣、铸造渣等固体废弃物在产品中含量的检测课题的博士后科研工作。

“相关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在核心期刊上刊发了论文。该课题的核心技术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以往材料寿命短的问题,更推动了广西固废的可循环利用,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低碳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谈起这项成果,检测中心检测四所(建材所)所长张建感到自豪。

近年来,检测中心不断深化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区内外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在新型改性沥青、桥梁、建筑环保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积极推进本行业标准编制工作,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为检测中心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检测中心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一组数据足见其重视——2023年,检测中心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2174.37万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的7.5%。

工作人员作液相色谱检测。覃明珠摄

工作人员作液相色谱检测。覃明珠摄

在这里,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

尽管近年的市场情况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检测中心仍持续加大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指导科研人员将专利、文献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该中心已将取得的1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科研成果运用在各项检测手段上,利用科技赋能检测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工作效率。

为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该中心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项目管理规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从项目管理、经费支出、成果鉴定、奖励标准、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进行明确,为创新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向行业领军者迈进

组织标准编制是检测中心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早在2015年,检测中心就已经开始对高性能混凝土开展检测评价。据悉,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具有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南宁是国内较早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城市,力度很大。我们在多年的行业实践中,发现原有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具体操作执行上难以推行。”张建介绍,因此,2021年检测中心基于长年积累的经验,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申请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的立项。

经过一年多的编制,2023年年末,检测中心主编的国家级协会标准《高性能混凝土评价实施导则》完成了报批评审工作,并获得国际领先的评价。

此外,近年来,该中心新增参编国家级协会标准《桥梁抗震韧性评价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2项;新增获批立项主编广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住宅空气污染检测技术规程》等7项。

检测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卫军认为:“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规范了行业内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要求,还推动了行业的技术统一和提升,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正科学、诚信守法、质量为本、优质高效”是检测中心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行业领军者,为行业创新注入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杨卫军表示,未来,每年将投入不低于产值收入5%的研发经费,鼓励人才开展课题研究、知识产权专利申报、编写标准规范等活动,并加强规范实施后的评估工作。

(责编:覃心、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